我们身处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年代,中华生活和文化重放璀璨光辉,一切中华梦想前无古人地尽情挥洒,自然也有与此相应的艺术观念不时催生绚烂的艺术景观。王世国、郑荣明、刘羽珊、吴又华、王嘉“岭南五人书画精品”展,正在广州白云机场美术馆绽放出烟花般绚丽幻彩,映照着我们的生活。
王世国的书法在法度和气度上独具性情,既大气激荡又散溢灵动,才华、学识、眼界、情怀和志向,是书法家的金石之声。他以金石相撞而撞出火花和声音,展见出其风格特点的金石质地。王世国的大草将诸多美学元素相撞相织,融进墨色、层次、肌理、章法、结构、形式中,不需刻板地把书法要素装置在设计好的位置里,而是依靠美学法度形成独特的书法形态与品质,气、势、体浑然天成,在空间感中呈现出整体美,于整体审美情趣中一气呵成,形成一种空间与格调一致的感觉,在严谨结构中自由挥洒,在匀称形态中铺排渲染,倜傥风流,舒朗大气,犹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样的书法作品蕴含生活的情境意味,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或者深广意境,有能让人感动和深思的艺术生命力,能让人深入体会其中的艺术柔韧性。如果一幅艺术作品只有具体生动的情景,却没有意境和象征意义,那麽作品中的具体生动情景就是假的;同样,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式,也就不可能有深广的情境意味。而王世国的作品中的象征意味与生动具象是一体化的,观看他的书法作品,那些生动、细致、含蓄的艺术形态和情景,其意境感受和象征意味一触即发,扣人心弦。
与王世国的书法作品一样,郑荣明同样有很好的空间感他俩都有一种流畅自如、铺排有序的空间感,只是,王世国大气纵横,变化万千,酣畅淋漓;郑荣明庄重端然,委婉细腻,优雅明媚。
郑荣明的书法疏密有致,精巧入微,墨色与笔力运用精到,结构严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体性与风骨隐秀其中,显示方法和笔力的优雅精美质地,追求言外之意与形式之感的结合,能感受到作者挥笔时心生华彩,沿着这些字逶迤蜿蜒,曲折回环又深情委婉,柔韧与力度相加,沉厚与灵动相错,各个字之间相互连接关照,处处映照呼应,有字无字处皆藏精神,形态结构中隐含生活空间,意境含蓄时朦胧生情;“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幕无重数”,让人似乎能回到一种古代的疏朗自然的庭园感受中。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是山水花鸟并不孤独,并不单纯是山水花鸟,而是体现生命之意。吴又华的画既写意又写实,画中情趣在于中华生活情趣,其中含有中华家园感受和田园情志,这是渗透在中国画中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情调。看画,看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自我,而是生活情趣,是艺术化的生活情趣,如果一幅画悬挂供奉在厅堂里、庙堂中自我装饰,对其恭敬有加或者敬而远之,与生活无关,就不会有人去看,不会有人去关心,画家也不必画了。看画要体会身临其境,在展览厅要如在生活中。
吴又华的画有强烈的中国古典生活意境和感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其重要特点是画风与中华生活风格一体之独特,有典型的中国田园生活和家园生活的意味,人的生活与自然情境融为一体,画中山水藏着人间田园,自然情境荡着生命情味,在岭南地理文化景观中渗透中国普遍的山水意境,于开阔大气中见出细腻精致的笔触,在写意中暗含南方生活的叙事性,是岭南市井生活、自然景观的现代表达,善用明快的色彩语言捕捉南方湿润光影下的生活肌理和鲜活生命感。
很多优秀国画的写意与工笔、写意与写实难解难分。吴又华长于山水,而刘羽珊长于花鸟,俩人皆精工笔。刘羽珊的画富于情采,既蕴含个性,又色泽明丽,清新疏朗,格调雅致,抒情含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其蕴含的生活情趣清丽醒目,画中非常清晰地表现出人在画中、画入其人的人格特色,楚楚动人,亭亭玉立,迎风摇曳。其重要特点是在山水画中含有西方化的透视立体感,将西方的层次张力融入中国传统的留白、意境、线条勾勒、韵律起伏等,形成清晰而有想象的视觉语言,在平面的山水画中、在眼前所画的物象情景中,展开延伸背景空间,见出有象征感的深长意味,于是画中情景别有一种情趣,有一种经典生活和情趣凝结在画中的感觉。
王嘉的画虽专意于花鸟,却与刘羽珊的画有很不一样的地方,王嘉的画意味独特,色泽惹眼而意象朦胧,轮廓抽象而视觉明快,挥洒时尚审美感受,有意突出浓烈的主观色调,擅长用非写实色彩烘托现实情绪,有一种从生活中走来的新鲜感受,与时代现实衔接得很紧,往往从一个具体画面展示出一种开阔的意境,那种瞬息即变的生命感受被描绘在画中,当代生活中的美及美的感觉在画中活跃流荡、灵动变化,会让人觉得是在生活中随意自然地行走,于不经意间捕捉到了那些最美的生命瞬间感受,这样的感受不会凝固化,它会随处生变、瞬时即逝,而王嘉的特点是及时抓住了现实生活中盎然多姿、活跃灵动的时刻,显示出画家对随处可见的生活情景中美的敏感捕捉。比如说《万花谷》,并没有见到万花谷全部的样子,但有这一小簇花,就可以想象整个万花谷的情景;《秋江之》上也同样是这样的意境,没有看到整个的秋江场景,但从这一小片画家所画出的摇曳情态,仿佛能放眼整个秋江的开阔情景。
国际语境的岭南精神
王嘉(广东美术馆研究馆员、教授)
一、
近日,“天地幻彩——岭南五人书画精品展览”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天地舞台”举办了盛大的开幕式,无疑是给这个体量巨大的国际空间舞台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当代艺术风。这里出发和抵达的海内外旅客,通过作品看中国,看完作品游世界,使得这批书画展品成为广州通向世界必由之路上的最靓丽风景线。
中国书画走世界,至少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面向世界,二是引领潮流。岭南书画和岭南文化,在近百年来一直都堪称是世界新潮的集散地。从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到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岭南画家为代表的岭南画学……岭南大地的书画家,无不是在睁眼看世界的学术潮流中滋生、发展、壮大。岭南画家,从一开始就不是局限于区域或地域或地理概念上的岭南画家。国际眼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在他们的创作日常和作品元素中比比皆是。此次展出的王世国的狂草书法连屏《杜甫诗饮中八仙歌》,时尚元素的章法布局,完全打破了传统书法的书写经验。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流畅的长锋线条,尽显当代中国书法家的时尚风。郑荣明的汉简书法连屏《兰亭集序》,在东方古意的前提下,笔笔飞动,字字精心。空间感,造就了他不同于古代书法家,也不同于古代书法传统的新气象。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属于当代中国的东方审美,在白云国际机场这样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里的立场和态度。
引领潮流,是中国书画走向国际化的标尺。打破自说自话,在全球话语背景下建立新的审美体验,也是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一个尝试。吴又华的山水画,刘羽珊的写生创作系列《西双版纳写生》,王嘉的花鸟画《石鼓文诗意系列》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
吴又华是本土主义者,在国际化的语境里,他恪守岭南山水的自然地理风貌。但同时也不完全局限在卧游山水的古典情愫。笔墨的现代性和书写性,在他的山石之间留下了当代的印记。更为突出的是,他眼中的生活,是属于当下的既有个人体验、又有岭南画家共性的艺术生活。
刘羽珊的花鸟画,也是当代岭南大写意花鸟的一股新风尚。雄直大气的构图效果,一方面远离了小家碧玉的精致,另一方面又带着一种格外开宽的情志。在这个意义上,刘羽珊既是女性主义的破坏者,又是女性主义的制造者。
王嘉的花鸟画,色彩之明快,造型之夸张,形象之变换,属于典型的当代主义。虽然策展人认为他的创作属于“禅意丹青”,但本质上又不完全局限在禅意。无论是东方主义背景下的禅意,还是国际视野里的禅意,都不能完全概括他的花鸟画创作。倒是印象派的色彩、未来主义的力量,连同东方诗意的诸多元素,造就了他的花鸟画在世界语境下的新面貌。
二、
这也带来了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话题,岭南精神如何走向世界。
纵观近代以来的岭南文化,在泱泱大国和世界潮流之间,岭南一直处于双向交流的热闹地段。引领潮流,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引领岭南的潮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文化领域里,如何享有话语权,享有多少话语权,以及在自身的创作中,如何赋予国际当代的身份和使命。
简单讨论东西方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读者的胃口。更为细化的学理研究,比如,岭南文化和岭南画家究竟能给这个世界提供多少资源和创见,才是岭南文化人和岭南书画家的价值所在。在国际舞台中简单的巴塞尔、威尼斯、惠特尼……诸如此类的展览品牌,当然也包括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举办的“天地幻彩:岭南五人书画精品展览”,一旦放在国际语境里,就难免于一系列的价值追问。
值得自豪的是,岭南书画家,从来都不是岭南地域的书画家。包括本次展览的五位书画家,他们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也使得他们在研究、创作和表现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国际元素。视觉感、图形、界面、色调、空间、节奏……这些既有岭南特色,又有世界情怀的表现力,在国际机场这样的特定展示环境里,更加彰显了岭南画家的国际思考。
三、
走出去,请进来。历来是书画家在国际交流中的两样法宝。处于空间交界地带的国际机场美术馆,某种意义上兼备了这两样策划思路的优越性。如果说,空间前提下的展示,为这个展览带来了天然的国际身份,那麽,蕴藏在作品里的不拘一格、疏放通达、左右逢源,乃至无论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交流中都不落伍的岭南精神,为这个展览注入了艺术和学术的灵魂。
东方的,岭南的,或许都不重要了。换而言之,即便如此,也是世界语境下的东方、世界语境下的岭南……才是中国文化、中国书画傲立世界艺术之林的强大生命力所在。东方,是世界的东方。岭南,是世界的岭南。无论是走进来,或者是走出去,在国际机场这个空间交汇点,“天地幻彩:岭南五人书画精品展览”都毫无疑问地充满了强国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当代的自信……当然,也包括全球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自信。
艺术无边界,国际语境下的岭南精神,在书画创作的意义上,也是国际语境下的艺术精神。如果说,白云国际机场这个文化符号为本次展览带来了地理背书,那麽蕴藉在五位书画家作品里的旁征博引、独树一帜、独立探索……则是岭南书画家最强的号角。我们不是走向世界,我们就是世界的有机部分。我们不是向外看世界,我们站在高处的时候,世界都会向高处看见我们。
王世国草书《哈余庆诗》释文:“又是一年桃李春,岭南游子踏风尘。断魂岂止樊川雨,寒食由来是感恩。”
郑荣明隶书《叶梦得词一首》。
吴又华国画《山水之乐》。
刘羽珊国画《纸扇微凉》。
王嘉国画《江上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