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美國稅務 简体  
王欣律師

特殊稅收抵稅額可幫助雇主聘請員工

2022年05月06日   維加斯新聞報
國稅局訊

    由於許多企業面臨人才市場的緊縮,美國國稅局提醒雇主查看一項有價值的稅收抵免優惠,該優惠可用於聘請長期失業金領取者以及其他面臨重大就業障礙的人群。
    在5月1日至7日的全美小企業周期間,國稅局將重點介紹與今年慶祝活動主題“通過創業建設更好的美國”相關的稅收優惠和資源。針對現在正在招聘的企業,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可能會對其有所幫助。
     
什麼是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WOTC)?
    該稅收優惠由來已久,用於鼓勵雇主聘用被認證為面臨就業障礙的十個目標群體中的人。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數百萬美國人在某段時間都經歷過失業,國稅局指出,這些目標群體之一是長期領取失業金的人,他們至少連續失業27週並已在此期間有領取過州或聯邦失業救濟金。雇主支付工資給在2025年12月31日或之前開始工作的特定員工,可獲得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
    其他群體包括某些退伍軍人和各種公共援助的領取者等。具體來說,這十個群體是:
    貧困家庭臨時補助 (TANF) 領取者,
   • 失業的退伍軍人,包括殘疾退伍軍人,
    •以前入過獄的人,
   • 居住在授權區或鄉村更新郡縣的指定社區居民,
   • 職業重建轉介,
   • 居住在賦權區的夏季青年員工,
   • 補充營養援助計劃 (SNAP) 領取者,
   • 補充保障收入 (SSI) 領取者,
    •長期家庭援助領取者,以及長期失業金領取者。

 獲得該抵稅額資格

    要獲得該抵稅額資格,雇主必須首先通過向其所在州的勞動力機構 (SWA)提交國稅局 表格 8850,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預篩選通知與認證申請來取得認證。該表格必須在符合條件的員工開始工作後的28 天內提交給SWA。雇主不應將表格8850 提交給國稅局。

 幫助新員工

    許多新員工可能缺乏工作經驗,雇主想要幫助這些員工有一個好的開端,方式之一是確保他們從工資中扣除了適量的稅款。而計算稅款的好方法就是鼓勵員工使用預扣稅估算器,這是國稅局官網IRS.gov上提供的免費在線工具。
    通過填寫一些關鍵信息,員工可以使用預扣稅估算器來估算從他們的工資中預扣的正確稅額。除此之外,這個在線工具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預扣稅如何影響他們的實得工資、預期退稅或到期稅款。
    預扣稅估算器還將幫助他們正確填寫表格W-4,員工的預扣稅證明。員工應將此表格交給其雇主,而不是國稅局。
    一旦員工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還可以使用此工具更新他們的預扣稅,以納入重要的生活變化,例如結婚、離婚或生子。

 申請該抵稅額
    符合條件的企業之後在其聯邦所得稅申報表上申請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該抵稅額通常基於僱傭第一年支付給符合條件員工的工資。這是對每名新員工的一次性抵稅額,雇主不能為重新僱傭的員工來申請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
    該抵稅額首先需要在表格5884,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中計算,然後在表格3800,一般商業稅收優惠抵免中申請。
    雖然免稅組織僱傭大多數群體的新員工都無法獲得該抵稅額,但一項特殊規則可以讓他們通過聘用某些符合條件的退伍軍人來申請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這些組織可以通過表格5884-C,針對於僱傭符合條件退伍軍人的合格免稅組織的工作機會稅收抵稅額,申請該抵稅額用於抵免工資稅。

閱讀: 138242

推薦閱讀

10億美元退稅款無人領 美納稅人如何申領

美國國稅局(IRS)週二(3月11日)宣布,截至目前,仍有超過10億美元的2021年

房貸專家提醒屋主:這份表格千萬別丟掉

在美國報稅季來臨之際,房屋抵押貸款專家提醒房主,尤其是那些剛買了新住房不久的房主們,

納稅人可獲得1400美元支票 —— 是詐騙短信!

美國商業改進局(BBB)警告,如果民眾收到一條短信,聲稱你將收到IRS的1400美元

新移民在美國報稅 需注意這些細節

國稅局免費報稅項目 需要提交這些信息

美國國稅局(IRS)免費報稅項目在2022納稅年度,對於個人和家庭的收入限額為73,

國稅局免費報稅上線 納稅人可節省開支

美國國稅局(IRS)的指導性免費報稅(Free File Guided Tax Pr
李梅 徐豫蓉 劉蘊琦 李昭夏 恆興地產 Cindy zhou 吳維安 楊紅 無限地產 兄妹地產團隊 愛家窗簾 UPS Chinatown 區域中心 富通貸款 文道律師事務所 蔡文偉聯合律師事務所 泛宇 陳雲卿  潘憲章 陳冬玲 權威保險-于娟 Windmill 兒童牙醫診所
新聞報微信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或由讀者提供, 如有問題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 維加斯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