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初人们为了考察、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提出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后来又发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单位构成的,随之提出了层子、电子、光子、夸克等微观粒子概念……
——物理学中通常将基本粒子分为强子、轻子两大类。
强子:所有受到强相互作用影响的亚原子粒子被称为强子。按现代的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理论而言,强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
轻子:就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费米子,它们参与弱相互作用与电磁作用和引力作用。
轻子主要包括:轻子包括电子、μ子(渺子)、τ子(陶子,重轻子)、中微子等。
——根据自旋倍数的不同,科学家把基本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两大类:费米子、玻色子两大类。
费米子: 自旋为半整数(1/2,3/2…)的粒子统称为费米子,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费米子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不能两个以上的费米子出现在相同的量子态中。
费米子的统计理论符合人们的常规认识,不再多述。
玻色子:是依随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自旋为整数的粒子。玻色子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低温时可以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正常温度下,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大部分原子会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后来物理界将这种现象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认为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条件下,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不同种类的原子——所有的原子似乎都变成了同一个原子。原子会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一样。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再也分不出你我他了!这被称为物质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2.为了更好地探索微观粒子世界,人们提出了量子理论。
量子:人们考察微观领域的最小单位。
由于人们考察、描述微观领域的尺度,同微观世界的客观存在之间的差异,产生了量子理论。因此,人们观察到的宇宙现象的实质就如同电影的原理一样。 ——人眼对于不停地运动的胶片相格的分辨极限是一个数值,而电影放映相格的速度又是一个数值。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电影的出现。
人们考察微观世界的最小单位存在着极限单位,而极限之下仍然有粒子结构存在。这个微观结构就接近物质粒子的宇宙本原、万物之始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这个意思。
量子理论的精髓是:以所见知所不见!
3.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是人们通过间接观察、推断出来的微观粒子状态。
类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人们在考察光传播与通讯过程中也会发现光子出现“量子塌陷”的现象。同时也会发现有“超距”、“超光速”等现象。
为什么粒子在微观上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时空圣道》认为:
宇宙由两类粒子——实子、虚子构成!
实子:体现宇宙中物质、能量、信息的粒子;
虚子:构成宇宙空间的量子(H);
实子、虚子的相互纠缠演化出了宇宙中的万物、万象。
实子又分为:“构物子”和“谐振子”两类。
“ 构物子”类似于费米子;“谐振子”又称为“传播子”,类似于玻色子。
粒子之所以会出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其本质是“谐振子谐振的缘故”。
——粒子的能量、信息状态,以振荡的方式通过空间量子——虚子(H)以光速向外界传播开来,在空间虚子(H)向远处传播振荡信息的途中当遇到物质后,会引起谐振现象。当考察者考察这个现象时,就会发现好像是粒子以光速传播到了谐振之处一样。其实是这空间虚子以光速传播的振荡——就如同音叉之间的谐振一样。
考察者考察粒子的状态时,会发现有多个粒子处在同一状态,就会产生这些谐振子不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感觉,其本质上是多个处于相同能级粒子谐振的缘故。实质上微观量子应该是仍然遵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
——这也是“量子通讯中量子似乎有超光速现象的实质”!
当从根源上考察某个量子纠缠现象时,会“追究”到某个“节点”之上,就会得到好像其它谐振量子消失了的结论,这就是“量子坍缩”的本质。
——我们在黑暗的房间里挥动一个点燃的香头,就会发现香头的亮点呈现一条线的状态;当我们的考察具体到香头的某个位置时,一条亮线便”坍缩“成了点。
——考察氢原子时,人们得到氢原子的一个核外电子如”一团云雾“;当人们的考察具体到电子的某个状态时,这团云雾便”坍缩“成了一个点。
……
人类认知宇宙是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随着人类智慧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类终将揭开宇宙及万物本原的终极谜底。
粒子与量子探秘。
阅读: 18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