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西洋的形成(一):
前面我们重点分析了亚洲-太平洋方向的板块的产生与运动的情况。那里是我的新理论中关于转动惯量的差异造成板块的产生与运动的典型事例。即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转动惯量小于其东西两侧的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尤其是大西洋的形成使其下沉加剧,其拥有的转动惯量进一步减小,东移速度加快。因此,一方面,其东移速度大于美洲大陆的东移速度,这使其在挤压美洲大陆的同时,逐渐消失在美洲大陆下使其出现大洋中脊的东西不对称性;另一方面,由于其东移速度大于欧亚大陆的东移速度,因此,太平洋板块逐渐脱离亚洲大陆向东移动,这就造成了亚洲大陆东侧的扩张——断裂出大陆岛,形成我们今天见到的第一岛链及其后面的大海、海湾等,同时在太平洋的西侧产生新的大洋板块。这些事实都是现有的板块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下面我们在分析一下大西洋的产生过程。这一过程中分体现了我的新理论中的大陆板块热膨胀造成板块的隆起,一方面,产生断裂为后来的新版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积累了重力势能,而后产生的新版块的运动提供了能量的支撑。
我们简述如下:
在二叠纪末,地球上的各大板块聚集在一起形成盘古大陆,它大体上是由南侧的冈瓦纳大陆和北侧的劳亚古陆组成。我们知道,相对于大洋板块而言,大陆具有较大的厚度,因此,散热能力差一些,尤其是当其聚集在一起形成形成足够大的表面积的时候,其产生的热能不能及时散失造成温度的升高产生膨胀、隆起现象。在太平洋板块发生剧烈俯冲消失在美洲大陆下的过程中,处于隆起挤压状态的盘古大陆开始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重力下滑运动,彼此分开。
最初先是从北美洲东部与非洲西北部拼连处分裂,出现了中大西洋。到了1.3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中大西洋向北大西洋扩展到格陵兰岛西部,而南美洲与非洲已经裂开,经过6千万年左右的板块张裂运动,南大西洋已发展成一个大洋,而北大西洋又向北延伸,使格陵兰岛与欧洲分离。到第三纪以后,已经形成了与北冰洋相通的S形大西洋,直到现在北大西洋海岭和南大西洋海岭中脊,仍是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的地带,说明大西洋还在继续扩展中。不过让现有地幔对流理论伤心的是,在这里找不到板块的俯冲消失区域。
我们知道板块重力下滑运动的下滑力很大,远大于地幔对流产生的拖曳力。但是在这里找不到大洋板块的俯冲过程,但是,大西洋仍处在不断的扩张之中。这样就需要为板块的运动找到一个驱动力。
早在19世纪末,地质家学休斯已认识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陆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并将其合并成一个古大陆进行研究,并称其为冈瓦纳古陆,这个名称源于印度东中部的一个标准地层区名称(Gondwana)。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们均形成于相同的地质年代,岩层中都存在同种的植物化石,被称为冈瓦纳岩石。杜托特用以证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证据,是来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方面。
学者们所提出的劳亚大陆存在的证据,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根据大陆坡中点(海平面以下2000米)等深线,北美洲东岸和欧洲西岸可以拼接起来。
2、地质上的连线性。北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的山系,与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同期片麻岩山系对应;欧洲西北部连接斯堪的纳维亚、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古生代中期的加里东山系,与北美洲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系对应;晚古生代褶皱山系自欧洲中部经法国中西部和英国南部,可延至北美洲东部而与阿巴拉契亚山系相连;北美洲东部、英国、挪威南部、波罗的地区、格陵兰和斯匹茨贝根等地都有泥盆纪陆相老红砂岩分布;格陵兰岛东西两岸、冰岛、苏格兰、爱尔兰、法罗群岛和赫布里底群岛上都有大面积第三纪夹煤层;格陵兰西北部与北美洲北端埃尔斯米尔岛上的古生代地层对应。
3、古生物的一致性。北美洲东部与欧洲西部石炭纪热带植物群有相同的组合;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地层中都发现有袋类哺乳动物始祖的化石;7000~8000万年前,欧洲、亚洲及北美洲都有有胎盘哺乳动物生存。
4、古气候方面的证据。前的造礁珊瑚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西部都存在;北美洲与欧洲的干旱气候也相对应。
5、古地磁方面的证据。北美洲和欧洲拼合后的磁极游移曲线基本吻合,尤其是至三叠纪吻合程度最高;欧洲和西伯利亚的磁极游移曲线,自三叠纪以来吻合程度最高;据现有资料,中国的磁极游移曲线三叠纪后也接近西伯利亚。
地质资料表明,在北半球形成了几个相对稳定的地台区,如北美地台、东欧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中国地台等。在这些地台间分布著活动性较大的地槽区。早古生代晚期或末期,部分地槽区褶皱隆起,转为相对稳定。从而,北欧与北美联为一体,称为劳俄大陆。按板块构造学说,北美洲与欧亚大陆间曾存在一个“原始大西洋”,或称“爱阿派塔斯”,和时张开,志留纪时收缩,到晚古生代中期闭合。晚古生代中期至末期,乌拉尔地槽区和天山-兴安地槽区全部褶皱隆起,结束了活动状态,导致东欧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与塔里木-中朝地台的连接。从此,形成了统一的北方劳亚大陆。
到了中生代开始,大西洋重新开裂,至新生代北大西洋基本形成,北美洲与欧洲大陆再次分离,格陵兰岛也逐渐脱离欧洲大陆。至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直至晚第三纪仍是东西半球陆生脊椎动物的通道,才陷落成为浅海。
劳亚古陆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结合体,这些陆块即使在现在还没有离散得很远。劳亚古陆有着很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它主要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陆块、古欧洲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古中国陆块。在晚古生代(距今约3亿年前)这些古陆块逐步靠扰并碰撞,大致在石炭纪早中期至二叠纪(即2亿至2亿7千万年前)才逐步闭合。古地质、古气候和古生物资料表明,劳亚古陆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中、低纬度带。在中生代以后(即最近的1-2亿年间)劳亚大陆又逐步破裂解体,从而导致北大西洋扩张形成。研究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带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破裂和漂移的构造结果。在这过程中,大陆岩块的不均匀向西运动和离极运动的规律十分明显。总的看来,劳亚古陆曾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带,冈瓦纳古陆则曾一度位于南半球的南极附近;这两个大陆之间由被称为古地中海(也称为特提斯地槽)的区域所分隔开。
下面是这一过程的连图阐述:
古生代早期的海洋在泥盆纪时期闭合,形成了盘古大陆的前身。
在石碳纪早期,位于欧美大陆及冈瓦那大陆之间的古生代海洋开始闭合,形成了阿帕拉契山脉和维利斯堪山脉。
在晚石碳纪时,由北美及北欧所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发生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的西半部。
到了古生代末期,绝大部分在潘诺西亚超大陆支解期间张开的海洋,都由于后来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并形成了新的超大陆盘古之后耗尽了。以赤道为中心,盘古大陆从南极延伸至北极,并将古地中海与古太平洋分隔在东、西两侧。
在石碳世晚期,位于盘古大陆中部宽广的山脉则形成了赤道高地。在二叠世中叶,聚集在一起出现的盘古大陆地下核裂变物质产生的热能不能及时散失造成盘古中央山脉隆起并往北移动到北美及北欧,因热涨而持续抬升的山脉则阻挡了赤道风带吹送而来的水汽。
盘古这个字的意思是所有的大陆,虽然我们称为盘古的这块超大陆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但是这块超大陆在当时并未完全包含所有的陆地,就在东半球 - 古地中海的右侧,仍然有分离于超大陆之外的陆地。这些大陆就是南、北中国陆块,以及一块长形状的辛梅利亚大陆。辛梅利亚大陆包含的部分有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西藏、印度支那和马来亚。这块大陆似乎是晚石碳到早二叠的期间,从冈瓦那大陆「印度 - 澳洲」的边缘分离开来。结合了中国陆块,辛梅利亚大陆朝着欧亚大陆往北移动,最终在晚三叠世时,撞上了西伯利亚(Siberia)的南缘。于是就在亚洲这些破碎陆块互相撞击之后,世界上所有的陆地于是全部加入了超大陆,形成名符其实的盘古大陆。
大约在三叠纪时期组合而成的盘古大陆, 它的形成是始于泥盆世,经由大陆与大陆彼此之间持续的碰撞,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晚期,才导致了这块超大陆的成形。
盘古大陆并没有立刻就支解开来,它是以相类似的三个阶段分裂成较小的陆块。第一阶段在侏罗世中叶(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张裂的活动开始进行。经过一个阶段,沿着北美东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开始形成。就在同一个时刻,位于另一边的非洲,由于延伸在东非、南极和马达加斯加边界的火山喷发,预告了西印度洋的形成。在这期间,由于南北半球的转动惯量不同。造成了南半球相对于北半球的向活动运动,这也加速了南北美洲大陆的分离。
在中生代的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是同一块大陆,被人们称为劳伦西亚。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于是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欧亚大陆则向南移动。劳伦西亚大陆这种顺时针的运动,导致了当初将它从冈瓦那大陆分离开来的V型古地中海开始闭合。
这里的旋转运动体现的是巨大的板块南北两侧的高度不同,较高的一侧转动惯量大,随地球自转的东向运动速度慢,而地势较低的地区转动惯量较小,随地球的自转的东向运动速度较大,从而产生较明显的旋转。
在早侏罗世,东南亚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隔两处。虽然此时盘古大陆仍是完封不动,但是大陆分裂已经渐渐拉开了序幕。
盘古大陆在侏罗世中期开始分裂,到了晚侏罗世,中央大西洋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到了白垩纪时期,南大西洋张开。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并加速向北,往欧亚大陆碰撞的地点前进。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洲与欧洲此时仍然相连,而且澳洲大陆此时也还属于南极洲的一部份。
盘古大陆分裂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白垩纪的早期,大约一亿四千万年前。冈瓦那大陆不断地变得破碎,包括南大西洋的张裂,隔开了南美和非洲;以及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一起从南极洲漂移开来;还有发生在澳洲西缘的东印度洋张裂等等。此时的南大西洋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像拉开拉链一般地由南向北渐渐张开。这也是为什么南大西洋比较宽的原因。
另外有一些重要的板块运动事件也发生于白垩世时期。这包括:北美与欧洲开始漂移开来,伊伯利亚半岛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离开法国,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古巴与希斯盘纽拉太平洋衍生出来,洛矶山脉的抬升,外来的陆块蓝格尔、史提金尼亚到达北美洲西缘。
白垩纪时期浅海覆蓋了大部分的陆地所导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大陆的解体地下岩浆的溢出造成大陆地势降低。这也证明了我的大陆热涨隆起产生板块极其运动的理论的正确性。白垩世晚期印度板块则也越来越接近亚洲的南缘。
大西洋的开裂原盘古大陆下的岩浆溢出,造成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板块在向大西洋的一侧发生坍塌,地势降低。同时挤压板块的岩浆向相反方向运动,在大西洋的西侧大陆出现东低西高的趋势,在大西洋的东岸,大陆则呈西低东高的趋势。加上西侧太平洋板块的阻挡,就造成在北美洲的西侧出现洛矶山脉,完全一样地,在南美洲的西侧出现安第斯山脉。南北连成一线形成科迪勒拉山脉;相反,在大西洋的东侧的欧洲方向,由于大陆板块的倾斜,挤压低下岩浆向东,南方向迁移造成板块的扩张。在欧洲地中海方向,这一扩张造成阿尔卑斯山脉的隆起。在亚洲方向大约在五千万到五千五百万年前,印度开始撞上亚洲大陆。这阻止了地下岩浆的继续南移。形成了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中南半岛也因此从海平面以下露出洋面。在非洲方向,板块下岩浆的迅速东移造成非洲东部不断隆起、断裂,先后分出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及东非高原的崛起。原本与南极大陆相连的澳洲陆地,也在此时开始迅速向北漂移。
十分有意思的是,按现有的地幔对流说,地下岩浆的溢出,推动大洋中脊两侧的大洋、大陆板块运动。对流产生的推动力是各向同性的。因此,推动澳洲大陆向北运动的里应该等于推动南极大陆的力。但是,我们只见到了澳洲大陆的向北运动,而没有见到南极大陆的再运动,这是为什么?地幔对流说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还有,太平洋板块在中脊东西两侧的大洋板块是不对称的,那么按对流推动板块运动的理论可知,这里的对流推动西侧大洋板块的力应该等于推动东侧的大洋板块的力。这样就会使东侧的残存的大洋板块迅速消失在南美洲大陆之下,而此不是事实。这是为什么?!
这就从物理定律的角度否定了地幔对流推动板块的产生与运动的理论。
阅读: 47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