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本文以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为基础,以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内容为一种整体的视角,以认识反映现象为基准点,以现代科学所形成的不断证实和证伪的实践、实验、过程、内容为工具,以过去唯物论的客观反映论和唯心论的主观认识论为参照系来阐述符合科学实践、人的经验与认识过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认识论思想。
关键词:客体,认识反映系统,认识反映内容,现象,人化世界
(牛顿用数学来描述经典的物理现象和相互作用现象,而写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于新认识论的内容,如果加入数学的关系和逻辑演绎来进行表达,就更加的简明扼要了)
本文的核心思想为:客体存在为x,人的眼睛感官到人脑意识的建构功能为F,它们结合后形成一个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内容为F(x);数学表达式为x+F→F(x)。而以此为逻辑基点进行的思想逻辑演绎过程。
科学的实证包含了科学的理论、逻辑、实验、结果。科学的内容经过严格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的推导演绎。现代系统论符合系统科学的范畴,也具有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所以,科学实证的工具包含、符合哲学思想需要的逻辑内容。新的系统认识论的概念、内容与实证科学的实践、逻辑相匹配、与哲学的概念、逻辑的形式化相匹配、与系统科学的概念逻辑相匹配。
一、认识反映系统A
人作为人首先确定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存在,然后相信自己的主体意识之外有客体世界、客体事物存在。于是,人的主体意识便试图认识客体事物的存在内容,而形成认识反映的过程和内容。
主体是有感觉和意识的生命系统,是认识反映过程的实行者,用F表示。客体是认识对象,代表那个认识对象的存在,用x表示。认识是主体感觉意识F试图反映客体存在x内容的主动行为和过程。这里的反映是指人的感觉和意识在受到来自于认识对象的影响和信息的作用后,所引起的人的感觉和意识的变化、建构的过程和内容。
1、认识反映系统的描述
系统论的一般结构是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子系统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存在、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一个认识反映过程中,包含有客体x、媒介l、不同的感觉器官f、大脑的神经网络矩阵c等许多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耦合,进行信息能量的吸收、传递、改变、建构,而形成一个认识反映系统A 和认识反映内容F(X)。
在通常的哲学范畴的主客体关系中,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x需要通过媒介l的映照,才能被作为人主体的感觉意识进行吸收的外界信息的结合而被区分。因此在哲学的认识关系中,可以将客体x、媒介统称为客体子系统X(X= x*l),与主体的感觉意识子系统F(F=f+c)形成通常的主客体关系,并共同建立、形成符合哲学的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反映系统A 。形成认识反映内容为F(X)。一般表达式为:A= F(X)。
认识反映系统A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认识系统的的整体存在和内容,依赖于客体子系统的存在和主体的感觉意识子系统的结合、建构而形成。认识反映内容F(X)也可以进一步称之为认识反映现象F(X),体现认识反映现象与客体x的本质内容的区分。
人们的认识反映内容F(X)是这个认识反映系统A中建构的新的认识统一体的整体体现。认识反映内容F(X),已经不同于系统中的客体、主体、媒介等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内容。对于认识反映系统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改变,都会导致最后认识反映内容F(X)的改变。对于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否定,或者将任何一个子系统当过整体系统内容F(X),都不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例如,只有客体x的一定波长的光波无法形成人们看见颜色,只有人的眼睛感官到人脑意识的建构功能过程为F也无法形成颜色,而必须是一定波长的光波x被人的眼睛吸收后,经过人的感觉意识F的建构,而后看见颜色F(X),体现主客体子系统的结合,体现不可分割的认识系统的整体,形成一个认识反映系统。
同理,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将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态建构反映成为了微观粒子等内容。
生理结构相近的人,具有相似的感觉意识子系统F,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于同一个认识客体子系统X,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中,便形成了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内容F(X)。
因为我们自己的意识在认识反映系统中,所以一个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内容为F(X)一旦形成,我们的意识便无法在这个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内容F(X)中再割裂出客体子系统X与主体感觉意识子系统F的内容了。
尽管人们在本能的使用感觉意识子系统F的功能,人的认识反映过程中,只是形成了认识系统A和认识反映内容F(X)。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客体子系统X的内容和感觉意识子系统F的内容。然而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改变条件、认识对象,建立许多不同的认识反映系统来对我们的认识反映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反思,来加深对于我们的认识反映系统的认识。
2、认识反映系统的组成
在人的视觉反映系统中,客体的存在由x表示,认识的媒介主要是光波,由l表示,一定波长的光波l映照客体x后形成的反射信息(x*l)共同形成主体之外的客体子系统X的存在。人的视觉系统由f表示,大脑意识系统由c表示,F=f+c,体现视觉f与大脑意识c的结合的感觉意识建构的子系统。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由A表示。
在这个视觉反映系统中,一定波长的光波l所反射的客体x的信息x*l被人的视觉子系统f吸收、转换,被意识c建构,组成认识反映系统A,形成认识反映内容为F(x*l)= F(X)。
在人的听觉吸收的客体信息为X=x*s,(x为客体的存在与振动,s为空气媒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人的听觉为e, 听觉意识子系统为F=e+c。F(x*s)= F(X)
所以,将不同感觉意识系统所吸收的客体x与媒介的子系统的存在和信息都统一为客体子系统X,将人的不同感觉意识子系统统一为F,而得到一般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认识反映系统A的概念和认识反映内容F(X)的概念。A= F(X)。
所以,以人的最基本的视觉X可以由(l*x)组成,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的一般表达式为: A= F(l*x)=F(X)。
二、、认识反映系统的确立
既然人们的认识反映系统只能呈现该系统整体的认识反映内容F(X),那么那么如何交进行认识反映系统和客体X、感觉意识F子系统的概念区分与确立?
1、客体存在x的确立
对于一个认识反映现象F(X),以最为普遍的视觉反映现象为例子,比如人们看见一个蓝色的杯子在那里。人们如何对于这个认识现象F(X)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何确立在认识反映现象中确立有客体x的存在呢?
生理结构相近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段都看见那个杯子在那里,体现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现象F(X)。所以,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现象F(X),是确立意识之外有客体x存在的基本要求。
进而,人们发现当改变可见光,在没有光的黑暗的地方就看不见,有可见光的地方就看见了。而且不同颜色的光照下,杯子的颜色也会改变,也就是F(X)也会改变。因此,F(X)中包含了可见光l的内容。展现演绎为认识对象X包含了光媒介l的内容,X可以由(l*x)组成,表达为X=l*x。最后A=F(X)=F(l*x)。
而且人们现在已经找到通过更换不同频率的光波l与现象结果F(X)的改变之间的逻辑规律和联系。
人们不断的更换对象,会看见不同的杯子F(X),说明有不同的认识现象F(X)中包含有不同的客体x。
人们继续更换条件,比如放在磁场中,会发现有的认识对象会移动F(X)1,有的对象不会F(X)2,也说明认识对象X中包含有不同的客体x的存在。
视觉的现象F(X)与身体相互作用的现象h(x),以及测量的现象M(F(X),由于有了质量、能量的作用,以及由此可能对于主体造成的伤害,以及形成可重复性的实践,在物质能量上面的不对称影响,判断认识现象后面的客体x的存在。
物理中对于物体的质量、力、运动、做功、能量的确立,以及不同物体之间的力相互作用、能量的传递与转换、运动的可预测结果的现象、效果,也确立了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x的存在。
一个人看见一个F(X),还看见F(X)与另外一个人可以处于割裂状态。将这个F(X)放在另外一个人的眼前,他便看见;再将这个物体F(X)移出他的视线,他便看不见。也可以用F(X)对另外那个人造成伤害,指向现象F(X)后面有一个客体x的存在,确立了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存在x。
人们甚至于可以通过对于不同动物对于人所认识的同一个认识客体的认识反映现象的存在、变化的不同的不同反映,来分析不同的认识反映内容,来确立客体x的存在。
对于同一客体x,因为不同人的生理结构相近,从眼睛感官到人脑意识的建构功能F相近,而得到的认识反映内容F(X)相近,形成可重复性的F(X)内容,指向认识反映内容的F(X)之外有一个客体x的存在。而如果没有客体x的存在,那么,便无法形成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内容F(X)。如果没有外界客体的存在,唯心主义者便无法通过屏幕、纸张传递信息,甚至于无法通过空气和声音进行语言交流,无法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
用仪器对于人的眼睛分辨率局限的突破,而对于原来的认识对象的进一步认识,证伪了原来的可重复性内容F(X),而得到了可重复性的认识内容F1(X),进一步证明了认识反映内容的F(X)之外有一个客体x的存在
这样确立了一个逻辑:有客体存在x,便可以形成这个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现象F(X);而移出这个客体存在x,便没有这个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现象F(X)。
符合基本的形式逻辑的规律、原则,也符合柏拉图的理念原理。
2、人的感觉意识子系统F
人的感觉意识子系统F是形成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现象F(X)的必要子系统之一。
生理结构相近的人,对于同一个客体的存在,在相同的条件下,才能新形成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内容F(X)。于是,人们发现了色盲现象,与人的感觉意识系统的某种缺陷有关。
对于客体所反射出来的信息能量的获取后,人们试图通过建立另外的许多不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系统,来分析、认识人的意识建构过程的F(X)和F。
包括建立认识眼睛的器官、细胞膜和神经末梢的离子通道、大脑结构、大脑神经网络活动等许多不同的认识反映系统,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理解。
在人的视觉系统子系统中,一只眼睛的情况下,人们的认识反映内容便缺乏立体感;而两只眼睛所建构的认识反映内容便具有了立体的内容,并将反映内容投射到认识对象那里去了。于是,唯物论便认为人们看见的杯子现象在人的意识建构之外了。
人们还可以通过对于不同动物对于人所认识的同一个认识客体的认识反映现象F(X)的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来分析不同动物的认识反映内容Z(X),来认识感觉意识子系统F的内容。然而,人们无法用自己的意识内容来展现动物的意识内容,也无法知道动物的意识内容是什么?可以反思人的感觉意识子系统F的局限、建构,而不是像超人一样的可以复制、摄影客体信息F(X)=x。
这里有一个悖论,就是无论如何分析中间过程,都无法代替人的意识最后建构成为颜色f1(x)。也必须要通过人的意识建构最后的结果F(X)。
而人无法脱离自己的意识建构过程和建构内容F(X)来认识意识建构内容的f和F(X)的,这就是一个悖论。
人有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人们以为自己能够认识到不依赖于自己意识建构的内容f和x。因为自己已经在形成自己的观念中将自己的意识建构过程F(X)给忽略了。
所以,人们还是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意识系统是如何进行客体信息的吸收、转换、最后建构成为F(X)的。
认识反映内容F(X)与自身的感觉意识的存在F成为最有的结果,成为一体。人自己便无法通过更换别人的意识来,或者更换自己的大脑部位等方式来分析自己意识建构对于认识现象结果之间的联系。
当然对于认识反映系统的结构中,人们可以建立不同的认识课题,建立许多更加专业的认识反映系统,来分析感觉器官、神经器官,甚至于大脑神经网络的不同部位在认识现象中的作用,来逐步理解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神经器官、大脑神经网络的不同部位在认识现象建构中的不同作用、关联和规律。来逐步分析人的意识子系统在认识反映中的建构过程、内容,然而,仍然无法复制意识f的建构本身。
建构原来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后来在哲学中被用来指对结构和建造的逻辑的表现形式。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中,建构被应用到了认识过程中。
在本文中,将建构应用在哲学认识论的内涵中,描述在认识反映中,人的意识对认识客体的信息进行吸收、转换、改变、重新建造的过程,就是意识建构的过程,也叫意识对客体的建构反映f,所形成的意识的建构反映内容就是认识反映内容F(X)。
康德将人的直观的意识反映内容当做先念的、先天的综合判断。然而随着现代基因工程、基因编码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随着实证科学对于认识内容的不断的证实和证伪的过程,人们理解了人的认识反映能力、人的意识建构能力是被设定的,而且是有局限的。
3、客体存在x内容的不可知
在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系统中,在看见蓝色杯子的现象例子中。唯物论认为人们看见的杯子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意识建构的客观存在。当人们看见它以后,可以认为无论人看不看它,那个杯子都在那里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认为人的意识只是客观的反映它的存在内容。用数学公式就是F(X)=F(l*x)= l*x,由于光的照射只起到辅助照亮的作用,所以,F(X)=x。体现将系统整体内容当做子系统的内容,将结果当做原因,将现象当做客体的观念。
在古代,人们对于一个认识对象,形成稳定的、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现象F(X)。人们是难以对于这个F(X)进行不断的证伪的深入认识的,也难以在这个F(X)中对于客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难以将认识客体x从这个认识现象F(X)中区分出来。因而将现象F(X)当做客体x本原的内容和客观反映。
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如果没有生命科学对于人的感觉意识系统的深刻认识,那么,唯物论的这个认识观点,是难以被证伪的。然而,科学对于实体杯子从分子集合、原子集合、原子核和电子的集合、基本粒子集合,再到量子力学的量子态集合等不断的证实和证伪而形成的不同的认识内容,为人们对于认识内容和认识论的反思,提供了科学实验、方式、内容的支持。
对于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现象F(X),例如在看见蓝色杯子的现象中,如何确定客体x与认识反映现象F(X)之间的区分与关系?需要用不断发展的实证科学的内容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认识反映系统中,A=F(X)=F(l*x),人们认为光媒介l只是起到照亮的辅助作用,不改变客体x的存在内涵和本质。
当人们再增加一个条件,比如用一个不改变客体和光媒介的放大镜m来观察杯子。表达式为F(X)=F(m(l*x))。随着放大倍数的不断的、线性的增加,却发现认识反映现象F(X)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了。比如实体杯子变成了分子集合、原子集合、原子核和电子的集合、基本粒子集合,再到量子力学的量子态集合等等根本不同的F(X)现象了。
在F(X)=F(m(l*x))中,由于其它要素都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因为放大倍数和分辨率的变化,而导致认识现象F(X)发生质的改变,而因此说明客体x无解。客体x成为物自体,尽管在认识反映系统中存在,然而永远无法被反映出来它的本来存在面目。
因为放大倍数的变化,也引出来人的感觉意识子系统的分辨率的影响和局限,而导致认识现象F(X)发生质的改变。也说明人的感觉意识系统存在局限,而导致认识反映内容F(X)发生质的改变。因此也表明了客体x无解。
当人们对于经典力学中的物体和宏观物体进行测量的时候,所依靠的测量光波的波长远远小于被测量物体的尺寸,而测量光波的速度远远大于被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因而光波媒介对于被测量物体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A=F(X)=F(l*x)= F(x),人们认为光媒介l只是起到照亮的辅助作用,不改变客体x的存在内涵和本质,不改变F(X)的测量结果。
在量子力学中,当可见光的光波波长远远大于被测量对象的尺寸、振动波长的时候,光媒介l对于测量结果F(X)的影响便非常大了,而且成为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量子的叠加态现象、波粒二相、测不准现象等。F(X)=F(l*x)。
量子力学的测量呈现出来的各种量子态F(X)现象,不仅表明了认识反映系统中包含在认识对象X中的媒介光波波长在一个狭小范围的局限,还揭示了媒介光波的波长与客体对象尺寸的比值所导致的对于认识反映现象F(X)的影响、决定和局限,加上人的视觉分辨率的局限,和对于人的感觉意识子系统F(F=f+c)的建构过程的无知,以及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进行现象显现的状态,更加证明了认识反映现象F(X)与客体x之间的无解、客体x的不可知。
由于还引出来了人的感觉意识所接收、转换、改变的关于认识对象X的光信息l与客体x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内容的新问题,由于难以将比可见光光波波长小很多的更加微观的存在对象作为认识对象来分析杯子现象的客体x的本质,更加表明了客体x的不可知。展示出来了人的认识反映能力的局限和认识反映现象F(X)的局限。
只要承认人的感觉意识子系统在认识反映过程中对于客体信息要进行吸收、转换、改变、建构的过程,而且这个F不仅难以知道,而且有局限。那么,这个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现象F(X)就无法反映出客体x 的内容。
所以,正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所提供的从实体、分子、原子、原子核与电子、中子与质子、基本粒子、量子力学的量子态的不断的证实和证伪的内容,正是现代生命科学对于感觉意识的不断的深入认识,让人们有科学的依据、逻辑来确立认识现象F(X)与认识客体x的区分,并确立客体x的不可知。
量子力学实验所观察反映出来的量子叠加态现象,表明了人的认识反映内容和认识能力的局限,而不是客体x的本来存在的内容和局限。
有一些人甚至于将量子叠加态现象用意识建构的波函数来表示,便是将认识反映内容F(X)的叠加态内容当做意识建构的波函数F来表示,并进一步将波函数当做物质存在的本体,便是又将波函数F当做客体x。体现哲学思想的混乱。
人们可以通过建立、改变不同的条件,而观察一个客体x在这些不同的认识反映系统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认识反映内容F(X),来分析这个客体x的存在特性在这些不同的认识反映系统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认识反映内容F(X)之间的规律、联系和关系,来试图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客体x的存在内涵。比如对于光的认识,逐步认识了光在认识现象中的波动频率、速度、波长、横波与纵波、量子特性等。然而都不是光子本原的内涵。
4、不同认识反映现象F(X)之间的联系
随着实证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于同一个认识对象x,人们通过不断的更换条件,来得到不同的认识反映现象F(X),并不断的认识这些不同的现象F(X)之间的联系、逻辑关系,认识这些不同条件与不同现象F(X)之间的联系、逻辑关系,,进而不断的深化人们的认识内容、认识思想和认识能力。比如找到元素周期表与不同材料、不同化学反应之间的逻辑、规律和联系;找到质量、力与运动之间的逻辑、规律和联系等。
科学试图找出认识现象后面的存在内容的不懈努力,反而进一步认识了现象后面的更加深刻的现象,以及这些不同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联系。
认识反映的内容、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形式逻辑思维的三条基本规律.:同一律、不茅盾律、排中律。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具有可重复性的实证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
人们依赖于光来观察光,在不同的条件下,建立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反映系统来分析光的特性,逐步认识了光的许多特性、现象。光子是自旋为1的规范玻色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E=hν。依照相对论的公式,光子的尺寸为零,是人们所认识的最小的粒子。光子具有动质量而没有静止质量的,以波动方式传递,具有各种振动频率。光子具有动质量、沿直线方向、可以一份一份的、以恒定光速传播的能量。还可以组合成多光子的集合进行持续的信息传递、改变、影响。然而,人们仍然不知道光子是什么?
在量子力学中,出现了叠加态现象,就是一个粒子可以在空域范围内同时出现,而进行出现概率的叠加。只有当人试图去具体观察它的时候,它的叠加态才出现塌缩。对于这样的违背基本形式逻辑的认识现象,人们通过认识公式F(X)=F(m(l*x)),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自然将量子态的叠加态现象F(X)归为客体粒子的基本特性的呈现。
当人们对于经典力学中的物体和宏观物体进行测量的时候,所依靠的测量光波的波长远远小于被测量物体的尺寸,而测量光波的速度远远大于被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该测量光波的波动频率远远大于被测量物体的振动频率,因而光波媒介对于被测量物体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在经典物理测量中所建构的具有可重复性的的观察现象、认识反映现象比较稳定,符合经典力学的内容。
人能够看见的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现在科学已知的氢原子的直径为0.1纳米,如果里面的电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运行,那么,它的震荡波长不会超过0.2纳米。所以,可见光的波长远远大于原子的尺寸,大于电子的尺寸和震荡波长。因而在一个可见光的波长下,也会导致超过千倍的叠加态现象出现,在持续的观察中呈现出叠加态的电子云现象。
能量无法回到过去,无法跨越当下而进入未来。所有信息能量的存在都是当下的存在。人们看见的小球的运动与碰撞过程,那是人的意识将所看见的小球在各个时间段的信息进行储存、记忆、建构后的建构反映内容和现象。
我们可以将它们用当下的记忆、存在图形、曲线、方程来描述,或者是用另外一个更直观的运动过程来模拟、描述和理解,这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是我们生命与生具来的本能,太平常不过了。然而,许多深刻的道理,宇宙更深刻的时空存在,就隐藏在人们所熟视无睹的平常现象中,而被人们给忽略了。
三、科学实证的认识内容的演绎
1、客体x与媒介l结合为X,人的眼睛感官到人脑意识的建构功能为F,对于客体信息的建构反映内容为F(X);数学表达式为A=X+F→F(X)
1.1、F(X)为通过人感官的直觉建构反映,认识反映系统用A来表示,因而可以写成A=F(X)。F(X))形成后,成为认识反映系统的整体存在,人们无法在F(X) =F(l*x)中割裂出客体x,当然也无法割裂主观意识F的。
1.2、人们只是知道客体的局部信息被人的感觉意识进行吸收、转换、改变、建构的过程统称为F。人们不知道F是如何建构的。(可以理解为基因编码所设定好了的,或者是上帝在造人的时候设定好了的)。
1.2.1、科学现在既没有认识到X,也没有认识到F。而是认识到了不同的F(X)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规律。
承认人们认识反映内容、认识反映能力的局限,也是一种思想进步、理性体现。比那种违背经验、理性的错觉合理。
1.3、客体x在人的意识之外,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内容,只是认识到了它相关的F(X)的现象、能量、质量的集合体。人们无法否定客体x的存在。
2、对于同一客体x,因为不同人的生理结构相近,也就是从眼睛感官到人脑意识的建构功能F相近,所以,建构反映内容F(X)相近,形成可重复性的F(X)内容;(否则就无法形成具有可重复性的结构反应内容,也无法进行交流)
2.1、对于同一客体x,因为不同方式所认识建构的可重复性内容分别为F1(X)、F2(X)、F3(X)……等各种参数;
2.2、对于同一客体x,反映成为实体杯子F1(X),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而将F1(X)证伪,而得到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F2(X);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而又将F2(X)证伪,而得到原子集合F3(X);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而又将F3(X)证伪,而得到基本粒子集合F4(X);又因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而将客体x反映成为随机的、叠加态的量子集合F5(X)的内容。
2.3、如果人们所认识的F1(X)、F2(X)、 F3(X)与所认识的客体x有确定的对应关系,人们也可以认为能够认为F (X)体现是对于客体x的映射反映,也是客观的。
然而,科学对于一个客体x的认识过程,从实体杯子体杯子F1(X) ,到分子集合F2(X),再到量子力学的量子态F5(X),并没有认识到客体x的内容,也就无法认识它们与客体x之间的确定性对应关系,反而是发现了F1(X)、F2(X)、F3(X)、F4X)、F5(X)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所以,fn(x)是建构的、人化的。
唯物论曾经将数个F1(X)、F2(X)、 F3(X)等当作了客体x,将F1(X)与F2(X)、F3(X)、F4(X)之间的关系当作了表象与客体x(唯物论的客观原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
2.4、没有绝对的同一。科学的可重复性,是有公差范围的,在那个精度误差范围内,科学的可重复性不影响事物的功能、结构。
3、人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的五个感官对于客体信息的吸收建构过程分别为眼F(X)耳e(x)鼻j(x)舌k(x)身h(x)等,,可以写成直觉A= f(x)+e(x)+j(x)+k(x)+h(x)。其中视觉F(X)占80%以上,而触觉h(x)体现对于客体在质量、能量方面的建构反映,体现现象在镜像中的质量、能量的不对称。盲人缺少了视觉f(x),因而摸到的象的直觉建构A的内容便与正常人的建构反映A显得低级而错误。
3.1、人对于七色的反映内容为f1.1(x)、f1.2(x)、f1.3 (x)、f1.4(x)、f1.5(x)、f1.6(x)、f1.7(x),对应于红澄黄绿青蓝紫七色;色盲是缺少了其中的某个f1.x(x);
3.2、光波f(x)在频率上面是延续延伸的,而人的视觉却只能将其中的一段波长0.40~0.76纳米之间的光波建构成为七色F(X)。人们并不知道视觉F是如何进行建构的?为什么会是七色?而波动的光波f(x)也不是客体x,而是在另外一个认识反映系统中所建构的认识现象。科学还试图继续从量子化、超炫的角度去继续探索它的本质。
声波e1(x)在频率上面是延续延伸的,而人的听觉却只能将其中的一段波长20~20000赫兹的声波建构成为七音e(x)。人们并不知道听觉e是如何进行建构的?为什么会是七音?而波动的声波e(x)只是空气分子的波动,也不是客体x,是在另外一个认识反映系统中所建构的认识现象。科学还试图继续从基本粒子、量子化、超炫的角度去继续探索。
4、镜子成像
4.1、人通过眼睛对于客体x的建构反映为F(X),通过镜子反射后再看见的影像为F1(X),如果镜子质量很好,那么,人们会认为F1(X)=F(X),为复写、照镜子、摄影的原理;
4.2、人通过手搬动客体x的建构反映h(x),形成重量g的内容,加上眼睛看见的F(X),与通过镜子形成的F1(X)内容在重量、质量、能量方面不对称;
4.3、无论是F1(X)还是F(X),都不是客体x的内容。
5、现代物理
相对论揭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也揭示了时间、质量、长度随着运动速度、随着引力质量而变化的关系。体现了这些物理现象中不同物理量F(X)之间的联系,也暴露出来了过去人们对于空间、时间、质量现象的肤浅认识。
能量无法回到过去,无法跨越当下而进入未来。所有信息能量的存在都是当下的存在。人们看见的小球的运动与碰撞过程,那是人的意识将所看见的小球在各个时间段的信息进行储存、记忆、建构后的建构反映内容和现象。
量子力学观察到的量子叠加态、测不准现象、波粒二相等现象F(X)都与观察的光波波长、眼睛的吸收光波频率有关。体现人的感觉意识子系统F对于认识反映现象F(X)的影响,并导致认识现象F(X)的局限。人们并不知道说观察的量子态现象F(X)后面的存在是什么?于是用波函数、超弦等数学公式来试图描述它。属于人的意识建构出来的内容。
对于质量、能量、信息、精神的现象,人们试图进一步寻找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比如用能量或者信息来对这些现象内容进行综合的思维、贯通,去更加深刻的理解世界、人的存在和意义。
四、认识反映的逻辑契合原理
在人类生命所在的时空中,人的大脑意识、思维,人的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信息内涵与客体信息的存在、传递、相互作用需要有统一的信息基础,这是物体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并进行认识反映的信息基础。
事物是包含信息集合的有序存在,信息的有序呈现逻辑的内涵,所以,事物可以用信息的逻辑集合来进行描述。
所谓逻辑契合是不同的事物存在的逻辑之间达到一种匹配、相通并趋向一致的现象。因而人们试图用意识建构的数学逻辑来描述事物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规律的逻辑内容,来达到主客体之间的某种逻辑契合,来调整、改变事物的存在、相互作用的现象和逻辑。
事物存在的逻辑化用L表示。客体x存在的信息的逻辑构成客体x的逻辑的集合L(x)。在一定条件下的一定波长的可见光光波l照射到客体x后,形成的关联逻辑集合为L(X)=L(x∩l)。
人大脑神经网络的逻辑集合为L(c),视觉与大脑结合后形成的关联逻辑为L(C)= L(f*c)。包含当然人的视觉f与人的意识建构c之间逻辑关联
在认识反映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认识反映系统A中,客体存在的信息逻辑集合L(x)与可见光的光波结合后,形成比较局限的关联逻辑集合L(X)=L(x∩l);再与人大脑神经网络的建构逻辑L(c)和人的视觉意识系统的关联逻辑L(C)= L(f*c)进行关联、匹配,形成主客体的逻辑契合L(x∩l)∩L(f*c)。然后由主体意识建构为认识反映内容F(X)。
在人类生命所在的时空中,人的感觉器官与大脑意识活动的频率在宇宙中比较低频、感觉的时空维度也比较低,与客体中存在的各种频率中的低频相匹配、低维相结合。达到主客体构建的认识统一体的能量、波动频率的匹配,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逻辑契合、耦合,从而形成认识反映内容F(X)。
认识的逻辑契合原理为:主客体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中,人的意识建构功能f对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逻辑契合内容进行意识建构,形成认识反映内容F(X)。表达式为:A= F(X)=f(L(X)∩L(C))= f(L(x∩l)∩L(f*c))。
人们不仅不知道客体x的存在内涵和逻辑,不知道意识建构的过程和本质,甚至于连光媒介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对于在认识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契合的内容,也知道的不多。只是随着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实践过程,理解了它们之间需要进行逻辑契合的过程。并在它们的逻辑契合的基础上,再用意识进行了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现象、内容的建构和思维发展。
人的意识在对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内容F(X)进行进一步的抽象、逻辑演绎,形成物理定律、公式的C(F(X)),再与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反映内容F(X)进行互动有效的互动、控制、反馈等等认识过程。以便达到更加深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逻辑契合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实践、发展过程,符合科学的特征。
于是,主客体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形成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内容,还可以对对象进行控制过程,实现控制预测和控制目标。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逻辑契合包含了一种共同存在的基础,人们的思维便开始从更加广义的信息内涵来思考更加深刻的存在。
所以,认识内容共同体现主客体的逻辑的契合、共振、匹配、交集后的产物。
对于同一个客体,人、小狗、鸽子看见的图像不同,体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能量、逻辑的契合不同。
五、认识反映内容的发展
语言、意识、理性的进一步加工
在一定条件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主体的意识中形成对于客体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内容,也可以称为认识反映内容。在认识反映内容的基础上,主体对于这些认识反映内容的不断的意识加工,包括语言、概念、逻辑、记忆、联想、分析、抽象,演绎、综合、思维的进一步的意识加工,都属于主体对这个客体的认识内容。
1.1、认识建构的可重复性F(X)为人认识的基础,基于人生理结构和建构功能F的相似;
1.2、人们用语言符号对于事物的描述是W。其中描述人的精神内涵的内容为L(x);而对于通过直觉建构的内容F(X)为基础进行的描述为W( F(X))。
1.2.1、用语言将人们通过人感官的直觉建构反映内容F(X)等再用符号进行描述为W( F(X))。
不同语种的描述中,汉语W C(F(X)),英语WE(F(X)),日语WJ F(X)),数学为WM(F(X))等;
1.3、人意识进行抽象、联想、分析、思维的过程为C。其中直接思考的内容为c(x),如人的感觉、感悟、情感、意志等等内容;对于通过直觉建构的内容F(X)为基础进行的再思考分析的内容为C(F(X)),是人们的大部分思考内容;
1.3.1用人的思维过程对于人们通过人感官的直觉建构反映内容F(X)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抽象、归纳、演绎、创新、建构的过程为C(F(X))。C(F(X))可以体现导数fn‘(x)的抽象、二阶抽象为fn”(x)等,还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的建构为LM(F(X))等;c(F(X))=fn‘(x)+fn”(x)+ WM(F(X))……
1.3.2、对于F(X)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融合为Cn(F(X))=[fn(x) 、fn’(x)、fn”(x) ……]的矩阵网络;
1.2.3、个人所有建构的﹛F(X)、L(x)、W (F(X))、WM(F(X))、c(x)、c(F(X))……﹜等等的集合为个人的人化世界F(X);
1.3.4、不同人的F1(x) F2(x) F3(x)……的集合为人类的Σ(F(X)()累加的人化世界F(X)。
1.4、通过数学公式的建构为WM(F(X))
1.4.1、通过计数产生的数字为1F(X)、2F(X)、3F(X)、4F(X)、5F(X)、6F(X)、7F(X)、8F(X)、9F(X)、0F(X)。抽象为1、2、3、4、5、6、7、8、9、0。特别是数字0,体现人化的抽象和应用;
1.4.2、数学的继续发展,有了行列式、对数、函数、几何、集合、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数学描述,数学公式越来越复杂,体现人化的逻辑;
1.4.3、数学的在几何中的内容,通过几个欧几里得公理的人化逻辑建构,而后不断发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尼曼空间等不同的几何逻辑内涵;
1.4.4数学不断用在对于物理现象、化学反应、核物理、量子力学等领域对于检建构、检测的人化科学现象的描述、猜想中;特别是波函数对于量子态的描述,超炫理论对于物理世界的理解;
1.4.5、数学用在以二进制为基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使得计算机能够显示出人们意识中能够想象的所有场景、变化、演化图像和内容。依据数学的语言编程和算法,能够形成智能机器、实现分析、计算、记忆、控制等等,并形成网络的交易交流平台,将人化世界的联系,不断推向新的平台。
1.5、物理的数学原理
牛顿用数学来描述经典的物理现象和相互作用现象,而写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力、质点、理想状态等人化的概念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过程,来试图描述客体x的存在状态。
1.5.1、牛顿力学的经典的物理公式为:
牛顿第二定律:,F=ma=mdv/dt=dp/dt
牛顿第三定律:F=-F’; (一个力作用在另外一个物体上面,会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
求F1与F2的合力的公式:
万有引力定律: F=G
动量定理:I=∫Fdt=p2-p1
动能定理:W=∫Fds=Ek2-Ek1
1.5.3、量子力学公式
量子力学的量子态的不确定性,量子场的或然性、非线性与波函数的塌缩猜想,体现人化后的微观状态F(X),以及对于形成微观过程在微观状态中的忽略和人观察局限的忽略。试图将形成微观后的F(X)作为探索客体x本来的状态,其实质是想用c(x)、c(F(X))来等同F(X),进而等同于客体x,公式为F(X)= c(F(X))=x,体现一种变异了的唯物论的影子。
1.5.4、化学反应方程举例
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C+ O2 = 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2CO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O2=2 CO2;
1.6、人化物M(x)
2.6、1、人改造客体x的过程是M,M= m((F(X)),人们不可能直接对于客体x进行改造;
1.6、2、人的意识建构设计事物的过程是S(F(X));M(x)= F(X)+ S(F(X))+ m((F(X))等的结合。
阅读: 46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