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本文以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为基础,以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内容为一种整体的视角,以认识反映现象为基准点,以现代科学所形成的不断证实和证伪的实践、实验、过程、内容为工具,以过去唯物论的客观反映论和唯心论的主观认识论为参照系来阐述符合科学实践、人的经验与认识过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认识论思想。
关键词:客体,认识反映系统,认识反映内容,现象,人化世界
六、不同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客体为x,可见光的媒介为l,人通过视觉意识的建构功为F,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内容为A=F(X)=F(l*x)
1)不同哲学门派的认识论思想
唯物论认为人们看见的杯子F(X)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意识建构的客观存在x。当人们看见它以后,可以认为无论人看不看它,那个杯子F(X)都在那里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人的意识只是客观的反映它的存在内容。用数学公式就是F(X)=F(l*x)= l*x,由于光的照射只起到辅助照亮的作用,所以,F(X)=x。
客观唯心主义指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原理)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所以,客观唯心论先是以认识的现象为客观事物,F(X)=x;然后将客观事物归结于绝对精神。为绝对精神F=x;
而主观唯心论: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认为没有客体存在,都是主观功能体现和意识内容。
数学表达式为F(X)=f(x)=F。
2)一些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
笛卡尔的“存在便是被感知”,便是x=f(x)。如果再延伸为“感知的便是存在”,又变成了f(x)=x了。
康德的“物自体x”与表象f(x)的思想,与认识反映系统的认识思想比较接近。只是新的认识思想进一步融入了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深入到了系统认识论的层面,以一种系统整体的观念来反思认识的过程和内容。也在原来的客观世界x、主观世界f中,进一步提炼出、深化出了认识反映系统A的存在。
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作为世界本体的代表F(X)=f。
我们可以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还原中反思我们认识现象F(X)的局限,可以对现象F(X)进行理性的还原,但仍然是人逻辑思维加工的过程c(F(X)),属于认识的理性发展过程、内容F(X),而无法还为原现象的本质x的。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思想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中国宋明时期的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也是这种思想的代表F(X)=f(x)=F。
庄周梦蝶,以梦为境,以景为幻,就是典型的F(X)=f(x)=F
佛教中有一个公式: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如果用认识论的数学符号来表示,为:说F(X),即非x,是为L(F(X))
4)、现代科学中的一些认识论思想
一些科学家从牛顿力学出发,认为人们所认识的物理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体现唯物论的F(X)=x
有一些人甚至于将量子叠加态现象用意识建构的波函数来表示,便是将认识反映内容F(X)的叠加态内容当做意识建构的波函数F来表示,并进一步将波函数当做物质存在的本体,便是又将波函数F当做客体x。体现哲学思想的混乱。
在认识过程的意识的反映形成中,人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对于客体信息的吸收、转换,并进行低维化的、人化的逻辑契合过程、图像形成过程、颜色形成过程,这就是认识的意识建构的初级过程和内容。并可以不断深化、发展这样的逻辑认识内容。比如建构数学关系、物理模型、数学公式的不断修改深化等等。
七、人化世界
1、人化世界的内容
1)、人化世界的概念
“人化世界”的基础是主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认识反映系统,客体存在的能量信息被人的感觉所吸收、转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为了认识反映内容,体现不可分割的认识统一体系统存在内容。
在认识反映系统A和认识反映内容F(X)的基础上,主体对于这些F(X)的不断的意识加工,包括记忆、联想、语言、概念、分析、抽象、逻辑、演绎、综合、归纳等思维的进一步的意识加工,还包括人的精神、道德、伦理等内容,都属于人主体的认识内容的范畴。这些人的意识建构的认识内容的集合就构成的一个人认识的世界:“人化世界”。体现人意识建构的内涵,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而形成的人的意识参与建构的存在系统、存在世界。一个人化的世界。
人化世界不仅包含唯物论的属人世界,还包含唯物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因为它们都是人的意识参与建构的认识反映系统后的人化现象。
现在科学知道了,客观没有颜色,是人的感觉意识将人们理解的一定波动频率的光波建构成为了颜色;观没有声音,是人的感觉意识将人们理解的一定波动频率的空气振动建构成为了声音;客观没有实体,是一团连量子力学都没有搞清楚的物质场集合在被光波反射后被人的视觉意识子系统建构成为了实体,也体现不同物质场的时空相对性。
所以,当人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睛,借助人身体的感觉和意识系统,已经进行了无比复杂的信息吸收、转换、建构过程。将无比复杂、高维、有序的存在建构成为了低维化的、人化的图像。建构成为了人们看见的世界的样子。
“人化世界”的提出和揭示,成为哲学思想的一次深化。在哲学原来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范畴中,揭示并确立了“人化世界”的存在,有利于更合理的描述人的认识过程,有利于规范并发展认识论的思想。
“人化世界”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纽带,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认识系统,以具有可重复性的科学实践为基础,因而超越了过去主观与客观相分割的认识思想的局限,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思想局限。也将唯物论的属人世界的内容给超越了。
“人化世界”的确立,也同时确立了不同的动物化的世界,将不同生命的认识世界在区别中得以确立。
2)、“人化世界”思想的特点
A、通过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的认识内容和现代科学的实践过程、内容来证明“人化世界”中的建构反映思想,便于在现代科学的研究、发展中确立、发展这样的认识论思想;
人化世界的形成体现主客体的信息同源原理,逻辑契合原理,人化原理的内容。才能形成这样的认识反映系统、逻辑契合内容、人化现象。
B、是用系统论的原理来阐述的认识论思想,进一步确立了认识反映内容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认识系统中形成的这个认识统一体的确立,为以后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C、用“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将不仅包含了认识反映过程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人的主观思维、情感、道德等内容,从而用“人化世界”将认识论的哲学引向以人的思维、内心、道德为内容的人的生命整体的哲学开启了基础,从而将哲学回归了人的本身。
D、“人化世界”的思想是意识的能动的、建构反映的思想;不仅实践的过程是能动性的,而且人认识的内容也是能动性的,体现着意识能动、建构、创造、创新的内涵。
E、对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内容,都与人的意识建构有关。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内容,都是“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人的认识的不断发展,也是在“人化世界”中不断发展的。
3)、各种动物化的世界为Zn(x)
各种动物,如狮子、蜜蜂、蚂蚁、鱼、狗所认识建构的反映内容,为它们各自化的世界内容,也与人的人化世界的内容不同;
各种植物也有各自物化的建构反映内容。
所以,所有生物都有各自建构的认识世界,统称之为物化世界。
2、人化世界的真理与实践
在“人化世界”的认识反映过程中,生理结构相近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于认识客体,形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系统,从而能建构反映成具有可重复性的、人化的认识反映内容f(x),构成科学的可重复性特征。这个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现象fn(x)称之为科学认识系统中的真象,也就是人化的真象。
科学的理论产生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初级的人化现象f(x)的建构,尽管已经进行了逻辑契合过程,然而还需要进行语言逻辑的契合、结合,再进一步的进行人主观的思维、计算、分析、推理、创建等逻辑发展工作,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观认识内容c(f(x))。
然后设定实验方式、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认识内容的实验系统,建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验系统,而得到具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结果,也就是真象fn(x)。来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
所以,科学实践就是用实验中建构产生的具有可重复性的人化现象、真象fn(x)来检验主观内容c(f(x))是否相符的过程。判定认识系统的真象与主观内容是否相符,就是检验。
如果认识系统的真象与主观符合,那么科学理论的主观内容就成为科学真理。
所以,科学的实践、真象、真理等都是人化的内容。科学真理是具有人化的、认识系统的、逻辑契合的、可重复性的、不断证伪证实的、不断发展的内容。
如果用数学函数关系来表示,就更加简明扼要了。
2.1、人化世界的真理A(x)
科学真理:人的意识对于客体的理论建构内容为c(F(X)),实践是用人化现象F(X)与意识建构的c(F(X))进行比较、检验,如果符合,那么,F(X)= c(F(X)),科学假说c(F(X))就转化为真理A(x),属于人化的真理;
科学推导的假说c(F(X))=F(X),那么c(F(X))上升为科学真理A(F(X))=A(x);
唯物论错以为是用客体x与c(x)进行比较、检验的,而得到的x的存在状态和规律。
2.1.1、科学证伪:是用新的人化现象F(X)超越了过去的科学真理A(x),原来的科学真理被证伪,需要继续发展。
2.2、人们通过不同的科学仪器将同一客体x,因为不同方式所建构的内容为f1(x)、f2(x)、 f3(x)等,人们寻找f1(x)、 f2(x) 、f3(x)之间的变化规律、深刻联系;
(如改变光的波长而达到改变其颜色。通过分子的不同组合而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物质。通过改变电阻而改变电流等等)。
表达式为s( f1(x))=f2(x)
如: 牛顿第二定律F=ma=mdv/dt=dp/dt
f = kx :胡克定律(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电工欧姆定律:I=U/R
氢气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2H2+O2=2H2O
2.2、1人们对于本体存在的思考与努力,而得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现象存在规律,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是本体存在的X
2.3、仪器测量
2.3.1、测量仪器为人化物M(x)
2.3.2、测量仪器对于客体的测量数据为M(fn(x))
2.3.3、测量数据M(fn(x))与设计计算的内容c(F(X))进行比较,来确定课题、项目、实验的正确性;
2.3.4、当我们用一个尺子M(x)去测量一个桌子F(X)的长度时,是进行M(x)与F(X)的比较度量,得到是M(F(X))数值。这是经过两重人化的建构的结果。而唯物论认为是客观尺子X1与客观桌子X2之间的比较,而得到的是客观状态X2的长度属性数值。
2.3.5、测量精度:对于测量数据M(fn(x))的采样、过滤、放大、分析、离散、相关函数分析等等,形成的结果是人化的数据M(F(X)),而不是唯物论的x的数据归纳。误差不是M(F(X))与x之差(Δ=M(F(X))-x),而是M(F(X))与设计内容c(F(X))之差(Δ=M(F(X))- c(F(X)))。
2.4、相对真理A(x)
科学推导的假说c(F(X))=F(X),那么c(F(X))上升为科学真理A(F(X)),属于人化的真理,也是相对的真理,却不是唯物论的客观真理。
2.41、唯物论的客观的相对真理只能有数量的增加、内容的丰富完善,而不能被修改、证伪,属于客观的范畴,不是人化的相对真理。
2.5、视觉对于客体的建构内容为F(X),人的意识对于F(X)为基础进行的再思考分析的内容为c(F(X)),测量仪器对于客体的测量数据为M(fn(x)),测量数据M(fn(x))与设计计算的内容c(F(X))进行比较,来确定课题、项目、实验的正确性;
3、科学发现的逻辑
对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先设定刚体、质点、理想状态,而后建构牛顿经典力学的逻辑理论体系,进行了无数的物理实验,而后人们就用力的观念和概念,来认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了。而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又通过以对称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来认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深刻联系。后来,一些科学家又试图用超弦的振动和相互联系来认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深刻联系。当然,随着哲学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用更加广义的信息来认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所以,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所谓的“客观规律F(X)”在那里等着唯物论去发现、去实践(或者人们认为是科学发现了客观规律x),而是人的意识发展后创新、建构出来的c(F(X))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M(F(X))、F(X)))确立的规律A(F(X)),是人们的生命和意识建构出来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内容c(F(X))→A(F(X)),将世界建构成了我们所认识、所建构的样子F(X)―――人化世界。
4、人化的真理
人对于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精神的整体系统的规律性认识中,信
从哲学历来所包含的科学与伦理两大部分内容中,哲学所包含的真理就包括真与假、善与恶的两大部分的内容。
其中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验过程、分析过程,以及在与否、部分的是与非、逻辑的对与错的内容,能量的传递,属于信息内涵的影响、有序部分,更多的倾向于人化真理中的真与假的范畴。也属于现在自然科学范畴的内容;
而其中的美与丑、好与怀、部分的对与错、部分的是与非的内容等属于信息内涵的目的部分,属于“人化世界”真理中的善与恶的范畴。真理的善与恶的范畴,是建立的人的道德、本性、善良、信仰的基础上的,需要人们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检验。也属于现在社会科学范畴的内容。
在现代对于信息的认识,展现出来了信息的更加深刻的内涵。息是具有影响的有序存在,包含有有序、影响、目的三大要素。信息的有序要素用逻辑来进行衡量;信息的影响要素用能量来进行衡量;信息的目的要素用道德来进行衡量。
信息的影响、有序要素用实践来进行检验;信息的影响、目的要素用人心来进行检验。归纳为真与善的演绎。
所以,信息内涵的统一,不仅给物质能量赋予了目的、意义,而且给人的精神赋予了真实,走向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统一。
那么,对于“人化世界”中的两大范畴的真理内容的检验,归纳起来,由下面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检验:
A、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认识反映系统中进行检验。就是用人化实践的,用具有可重复性的真象来检验主观内容;
B、用现有的逻辑内容、公式、公理等来判断逻辑的对错内容。
如小学生做题:1+1=3,老师马上就判断出他的题是对是错。这是逻辑判断。
C、对于善与恶的社会科学范畴中的主观认识,除了需要符合前面两个的检验要求外,还必须有人生命的道德、本性、普世价值观的检验。体现“人化世界”中人生命的核心和意义。所以,一个杀人、偷盗计划的成功施行,尽管符合前面两点,如果不符合第三点,人们就认为他是错的。
D、因为人的物理活动也是人的活动,也被赋予了人的目的、道德、思维、逻辑,所以,物理的能量都纳入了信息的内涵,也在以人为本的整体环境中被赋予了目的、意义,展现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念和人本主义内涵。
所以人化的真理观,需要判断真假、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结合,才符合宇宙的信息内涵、认识过程和人的生命本性。
4、唯物认识论的数学原理
客体为x,人通过眼睛建构功为f,建构反映内容为f(x)。唯物认识论将f(x)=x,认为是主观f对于客体x的客观反映.
唯物论曾经将对于同一客体x的数个反映内容f1(x)、f2(x)、 f3(x)等当作了客体x的不同客观反映内容fn,将f1(x)与f2(x)、f3(x)、f4(x)之间的关系当作了表象与客体x(唯物论的客观原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对于同一客体x,反映成为实体杯子f1(x),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而将f1(x)证伪,而得到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f2(x);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而又将f2(x)证伪,而得到原子集合f3(x);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而又将f3(x)证伪,而得到基本粒子集合f4(x);又因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而将客体x反映成为随机的、非线形的量子态的集合f5(x)的内容。唯物论都认为是对于客体x的客观反映fn,在逻辑上面有问题。)
唯物论的实践是客体x(客观事物)对于主观的检验。
唯物论以为是用客体x与c(x)进行比较、检验的,而得到的x的存在和规律。而实际上实践是用f(x)与c(f(x))进行比较,或者在仪器测量中,是用测量数据M(f(x))与设计计算的内容c(f(x))进行比较、检验。
唯物论的相对真理属于客观真理:如果客观物质是x,意识是c。那么,唯物论的物质决定意识就是x决定c,最后就是所有人的意识都是趋向以致:cn(x)相同。
5、哲学的延伸思考
康德的“自在之物x”与表象f(x)的思想,与“人化世界”F(X)的认识思想比较接近.只是“人化世界”F(X)的认识思想进一步融入了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深入到了系统认识论的层面,以一种系统整体的观念来反思认识的过程和内容。也在原来的客观世界x、主观世界f中,进一步提炼出、深化出了“人化世界”F(X)的存在。
我们可以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还原中反思我们认识现象F(X)的局限,我们可以对现象F(X)进行理性的还原,但仍然是人逻辑思维加工的过程c(F(X)),属于“人化世界”的理性发展过程、内容F(X),而无法还为原现象的本质x的。
尽管海德格尔也强调主客体的统一F(X),但他只走向了非理性化的方向c(x)。
“人化世界”F(X)思想所承认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x,是“人化世界”F(X)存在、建构和发展的基础,但它永远在人的认识内容、也就是“人化世界”之外,是人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一F(X)=﹛F(X)、L(x)、LM(F(X))、c(x)、c(F(X))……﹜,也使“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在正视现象时体现着理性的追求。
皮亚杰从心理的发生发展来解释认识的获得,特别是科学认识。他一再强调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在第三章中,皮亚杰就这样来考查逻辑、数学和物理学的认识。他认为这些认识都同样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建构构成结构,结构对认识起着中介作用;结构不断地建构,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到更为复杂的结构,其建构过程则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
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建构看起来好象是对于客体x的建构反映而形成的F(X)。x+F→F(X)。然而,由于他引入了客体的结构x和主体不断发展的认识结构F(X),因而在他将主体不断发展的认识结构F(X)与客体的结构x进行联系结合的时候,便是F(X)=x的另外一种描述了。还带有唯物认识论的尾巴,还不是彻底的认识反映系统建构的认识论思想。
人心灵、精神、情感、、悟性、意志等的高级生命内涵属于c(x)。人悟性的提升,数学是难以进行表达的,语言也难以有效表达。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佛陀有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理。c(x)可以体现无限思维、体验、感觉等。
唯识论只是以六识为基础,而忽略了另外高维时空的因果、业力、命运、元神的存在。
八、人化世界的原理
1、逻辑设定
人与电脑之间的逻辑设定和图像展现已经给我们以启示:人对于客体认识后的图像反映内容(f(x)来自于有目的的、有序的逻辑设定。
反映的逻辑设定原理是指一个主体A设定逻辑内容,而期待另外的主体B认识到主体A所设定的逻辑内容。
比如一个人设定红绿灯、设计制造机器、传授语言知识、网络图片、实验内容等等,都能够让其他人看见,形成具有可重复性的认识内容。
在晶体、细胞层次的基础上,人化世界建构万物的f(x)图像,人与人之间相互建构成美的形象,孔雀开屏,鲜花绽放,美丽悦目。上天为这个时空层次的万物存在设定了有序逻辑、美丽图景,人人们建构的人化世界才可以欣赏万物、欣赏艺术、欣赏音乐绘画、看电影、欣赏美女帅哥等活动。
在人类所在时空的范畴内,是基于人与人的生理结构的相似而进行的自然的逻辑设定。人们认为在相同条件下自己能够看见的,其他人也可以看见。也因此发现了色盲的现象。
因为尽管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意识的建构反映f是如何进行的?然而因为生生理结构的相近的人,其意识进行反映建构的过程f是相近的。因此人们便经常如略了意识建构过程f,而以为自己直接看见了事物F(X),而且其他人也可以看见的。并且能够直接的进行F(X)的复制、传递。
现在理解:地球上的各种植物、动物、人的有序基因密码和逻辑结构,都来自于相对高维时空的设定,因而导致在这个时空层次中人的认识反映才能够与它们进行某种的逻辑契合,而建构反映出这些美丽的生物图像。
而相对高维时空的生命对于人世间的低维时空的人和其它生物的反映逻辑设定,来自于他们期望人们能够反映出来的那部分逻辑的契合内容,而对于人世间环境的各种逻辑设定。
地球上的各种植物、动物、人的有序基因密码和逻辑结构,都来自于相对高维时空的设定,因而导致在这个时空层次中人的认识反映才能够与它们进行某种的逻辑契合,而建构反映出这些美丽的生物图像和部分逻辑内容。
2、文字符号与建构反映内容F(X)之间的逻辑契合
人的文字符号具有逻辑内涵,可以与所建构反映的内容F(X)之间建立联系。文字符号的逻辑、客体的契合逻辑、与人的意识逻辑之间达成逻辑契合,符合逻辑契合原理。人们对于符号逻辑的不断认识,发展出来了分析哲学的不断发展。
所以,人通过制造机器来控制、改变客体的表面状态F(X)1。人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结构逻辑、客体的契合逻辑来达到人机交互、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等。
由于人的认识反映内容(F(X)来自于有目的的、有序的逻辑设定,体现主客体能够进行逻辑契合的部分交集内容的建构,可以与人类的文字符号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也体现低维时空的逻辑契合内容,也体现宇宙高维是在低维时空的投影状态,所以不是对于客体、主体的本体存在内容的建构。
佛教的“金刚经”里面经常出现:说XX,即非XX,是名XX。
“道德经”第一章里面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人类的逻辑设定的交流应用
由于人的认识反映内容(f(x)来自于有目的的、有序的逻辑设定,体现主客体能够进行逻辑契合的部分交集内容的建构,可以与人类的文字符号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也体现低维时空的逻辑契合内容,也体现宇宙高维是在低维时空的投影状态,也体现主客体在认识反映过程中的逻辑契合、逻辑设定具有相同的信息基础、信息来源。
人与人之间的文字交流、课堂学习、可重复性的实验验证等,体现层次相同的人生命之间的逻辑设定、认识反映内容。体现一种逻辑设定和逻辑契合。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设定文字、语音,还可以采用图画、影像、音乐、雕塑、汽车电器使用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可以课堂学习、进行可重复性的实验验证等,体现层次相同的人生命之间通过意识的逻辑设定、认识反映内容。体现一种逻辑设定和逻辑契合。
当老师上课的时候,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都能过学习掌握到要求的知识内容,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逻辑设定的传递、学习。
现代工厂设计、制造的机器以具有可重复性的特性来进行大批量生产。互联网进行数据的录入、复制、传递、管理、交流等,实现设定逻辑内容的契合原理。
人们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设定密码权限、封闭信息传递通道、黑箱等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内容的保密,而不让其他人知道。
当然越机械的、初级的逻辑,越容易学习、掌握。而越高级的生命感受,就越呈现出词不达意、难以言表的情况来。
所以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许多认为相对高端的人聚在一起,期待能够感悟各自的精神、思想的追求内容,领会言外之意、形外之境。
4、人化原理
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之所以是这样的,某程度上是因为这样的宇宙才允许类似人类的智慧物种存在,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
人化原理认为:正是宇宙相对高维时空所设定的人的基因细胞、感觉意识系统和低维环境,才让人与环境形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部分逻辑契合的交集内容,而被人的意识系统建构反映成为人化的世界内容。并可以创造出来人世间的逻辑设定和逻辑契合内容。
人的认识反映内容(F(X)来自于有目的的、有序的逻辑设定,体现主客体能够进行逻辑契合的部分交集内容的意识建构。也体现低维时空的逻辑契合内容,也体现宇宙高维是在低维时空的投影状态,而非对于客体、主体的本体存在内容的建构。
如果宇宙相对高维时空没有设定地球的相对低维时空的人和生物存在,也就不会设定地球那样的低维时空逻辑和环境。
所以,正是人的存在,才将宇宙、物质、能量、信息等建构反映成为人化的模样,而形成人化世界的内容和发展。
所以,人的认识反映符合逻辑设定原理、逻辑契合原理和人化原理。
许多科学家将所反映建构的微观层次中的各种局部的、单调的、局限的基本粒子模型当做宇宙、万物的本体x,违背了认识反映中的逻辑契合、逻辑设定原理。也无法用量子态建构起生命整体、细胞基因、乃至于各种生物生命的多样美丽模型。
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在不断增加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拓展了人们的认识范围、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深度的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了人的生命认识世界的能力的局限、内容的局限,让人们认识到了哪些内容是人能够认识的?比如现象、逻辑、心灵感应等;而哪些内容是人不能认识的?比如物自体、本体、量子态观察现象后面的状态、终极、黑洞、奇点等。从而让人变得更加的理性。
人只能在相对低维时空中建构起来对于世界的人化内容。所以,将动物的认识归为动物化;将人的认识归为人化;将不同层次的神的认识归为神化。人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时空维度的局限,认识到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才能够更加理性的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内容。
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认为人的感觉意识所反映的空间、时间、颜色、实体等现象是基于人的先天的综合判断、是基于人的先验为基础的。而随着现代科学对于人生命的基因编码的揭示,随着神经网络系统、量子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的感觉意识反映能力是一种逻辑结构的展现,是被设定的。既有万物之灵的灵性展现,又有认识反映能力的局限。所以,基于基于人化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逻辑契合过程表明,人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认识反映系统中,建构起来符合主客体的逻辑契合的认识反映内容和现象的总和是人化世界,而自然是物自体的总和,是意识之外的存在。所以,人不能为自然立法,人只能为人化的现象立法,可以为人化现象的继续发展不断进行逻辑、实践的理性过程,不断创新出来新的科学、艺术等思想认识内容。但是宇宙可以为人的存在、自然的存在立法。而这里的宇宙不是人所理解的低维的、物质的宇宙,而是比人高级的高维的存在。
随着人与各种生物的基因编码的揭示,不仅让人对于人和各种生物的生命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引导人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基因编码有谁编制、设定?也能够进行多维时空的思索了。人在不断发展的思想认识中,也逐渐认识了人的局限,人只能认识人化的世界,建构相对低维化的时空景象。然而人的道德、心性、灵性体现人生命的更高时空维度、体现宇宙高维时空在人世间的相对低维时空的投影。人可以通过修行修心,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心性、道德和自由意志,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时空维度、悟性、灵性和智慧,提升之间的理性状态,进而可以导致人生命内涵的升华,可以跨越更多的时空空间、跨越更多的时空维度,跳出轮回的制约,而达到生命的更加自由的境界。
阅读: 45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