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部分劳工正抵制让人窒息的持续待命职场困境,改拥抱「无声辞职」(quiet quitting),这个新概念讲求的是每周工时不超过40小时,限制下班来电,并更常对老板说「不」。
法新社报导,30岁的柏金斯(Maggie Perkins)执教生涯往往意味着一周工作60小时,但她生下第一个孩子之后突然明白,事情不该是这样。
她在短影音平台TikTok解释说她是怎么开始「无声辞职」的,即便当时并没有这个名词。她说:「我去度假途中还在飞机上批作业,有照片为证。我没有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她告诉法新社,她最终离职、改去拼博士学位,但持续为老同事发声,录制影片和Podcast提供让工作量和工作天更契合的「撇步」。
她说:「『无声辞职』实际只是意味着你划清界线,从事你被雇来做的分内工作,回家时还有力气与家人相处。」
「无声辞职」一词最早似乎是在7月的TikTok贴文问世。
根据TikTok影片创作者@zaidleppelin自己的解释,「无声辞职」意指:「这并非直接递辞呈,而是一改赴汤蹈火的概念。各位还是履行职责,只是不再接受工作就是人生的劳碌文化。」
这篇贴文迅速窜红,吸引近50万人按赞,类似的忿忿不平之声此起彼落,各大报的专栏作家则花一整个夏天摇笔杆试图解释这起现象。
而随之而来的争论是:「无声辞职」真的仅仅只试着寻求更合理的生活与工作平衡?偏好欧洲生活型态而非美国24小时待命文化?
其他争议还包括:是怠工有了时髦的新名字?真的有过劳死风险的人直接辞职不是更好?
不过,数据显示,寻求更好平衡的需求确实是存在的。
民意机构盖洛普(Gallup)发现,2019年期间民调访查的在职压力为38%,COVID-19肆虐打乱全球劳动市场之后,2020年职场压力增至43%,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女性面临的压力最大。
类似驱动力促成了「大离职潮」(Great Resignation),也就是因疫情相关压力请辞或换跑道的劳工人数暴增。
而许多「无声辞职」支持者说,他们对卖力工作没有意见,但只限于职责要求的工时范围之内。他们奉行的格言是「领多少钱做多少工」。
当然,有部分观察家抱持怀疑态度,说办公室向来有人时间一到即准时下班,也向来有人爱耍大牌,称被指派的任务不在他们职责范围之内。
「哈芬登邮报」(Huffington Post)创办人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更进一步严厉批评,她撰文写说,「无声辞职」的下一步就是「辞掉人生」。
但美国前劳工部长瑞赫(Robert Reich)对反驳观点提出有力的总结,他说:「劳工不是在无声辞职,而是在拒绝劳力被剥削。」
美职场刮起「无声辞职」旋风。
阅读: 746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