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辖下大巴山中的镇巴县茶山;
全世界的人都喝茶,但提到饮茶文化,最早是从那里出现的?恐怕绝大部分人都说不清楚。一个多月前,笔者走访中国陕西省南部的秦巴茶区,深入了解后,发现陕南极有可能是饮茶文化最早发源地之一。
所谓秦巴茶区,就是秦岭到大巴山(简称巴山)之间的茶叶产地。中学时代读史地,对这个紧邻关中和中原的地区早已向往,尤其读到那首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谁能不受感动?一旦亲临巴山,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感。
对于秦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秦岭挡住了冬季北方寒风。山南遍地绿色,山北却是一片黄土地。很多农产品,到了秦岭就是极北。茶树也是如此。
这次随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考察团进入秦巴茶区考察,是因汉中市陕西理工大学杨名教授的牵线,才有机缘前往。杨教授是人大茶哲所所长李萍教授的学生。去年杨教授特别向李教授介绍,陕南也有很多茶园,引起李教授的兴趣。
今年七月十六日考察首日,与陕西理工大学邀来的学者专家会谈。当中就有人提到,有很多外省茶区专家学者们都不知道秦巴之间有茶,更不知有非常好的茶。到七月廿九日考察结束,共访谈百余位学者专家。其中多位专家学者都以秦巴茶叶有「高香」为傲。
他们指出,当地传统主要生产绿茶,以「仙毫」为名,多次获得国家级的评选金奖,我们一路品尝过汉中仙毫、镇巴仙毫、紫阳仙毫、安康仙毫…等,团员们都赞不绝口。
但「春茶贵得油」,仙毫绿茶采制成本和售价高昂,非普罗大众日常所需。近年因机械化制茶技术全面进步,为解决采完春茶之后,夏秋两季茶菁闲置浪费的问题,秦巴茶区从安徽等外省茶区进口制茶机械,也发展出良好的红茶、白茶、黄茶生产工艺,售价比较平民化,却同样多次获得金奖。尤其红茶曾经获得全国评选最高级别的「特别金奖」,令评审们和其他茶区专家们刮目相看。
秦巴茶区制出好茶的首要原因,在地专家们指出,当地茶园海拔高、纬度也高。海拔一千多米以上的茶园所产茶质,优于南方大部分高山茶区。
汉中著名作家伍宏贤指出,秦巴也有千年古茶树。我们考察到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有一株据说生长于唐高祖武德年间,树龄约1400年。他还指出,城固县张纪念馆有出土铜器文字、宋代地理志都有记载汉中很早就有茶厂。
秦巴产茶成为贡茶,年代久远,超乎一般人想像。文献中有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即茶的古名)、蜜…皆纳贡之。」又载巴蜀于「战国前已形成的历史茶区」,以及「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另外,成于西周到春秋的《诗经》,在风、雅、颂三部分共有七处记述“荼”的诗句,如「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三句,前两句形容茶的甜味与甘味,第三句指出产茶成为农夫营生的一种产业。
这表示茶在宫廷与民间已经非常普及。这些记事,全都发生在汉人最早发展的中原或附近地区。
以上文字,一方面记载了巴蜀茶区于周武王时期就以茶进贡,二方面提到了产茶技术、饮茶生活等话题。如果不谈以荼作药用,饮茶文化可能在西周已然形成。秦岭到巴山之间的陕南地带,地理上西南为蜀、北接关中、东邻中原地带,由此而形成最早的产制、运销、进贡到品茗的茶文化,应该是相当自然的
到了唐代,茶圣陆羽以《茶经》一书,将茶文化提升到极高的层次,一直影响至今。当时许多文人屡有诗文提到饮茶之事,如王维《赠吴官》诗中有一句「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夏日炎炎当中口渴之时,怎能不喝上一杯好茶呢?
到了宋代,饮茶风气传到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韩国深受汉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影响,也有不同风格的茶道。
每个朝代都有茶叶需要向朝廷进贡。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兴起,更是品茗风气大盛。全国各地不同茶区,到处都有茶叶产品需要进贡。所谓「红黄绿白青黑」六色茶,都有爱好者。至少两千多年的演进与影响,中华大地所涵盖的各大小民族,又各有不同的饮茶习俗。
后来,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人,从东方认识到了喝茶的好处,又将茶叶繁衍到世界各地,逐步发展到今天,地球上无数人都会喝茶,又因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习俗,演变成极为多样化的饮茶文化。(2024.9.8.)
汉中所产红茶
安康平利县茶山;
安康市蒋家坪茶约1400年的古茶树
拜访汉中宁强县茶王千山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有泉(左)
陕南秦巴茶区的绿茶
陕西南部秦巴区域图(摘自百度AI图片助手),上为秦岭山脉,下为大巴山山脉。
阅读: 130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