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导)中国第14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10日登场,审议备受民间关注的「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专家说,中国1950年代确定法定退休年龄制度后一直没有大的调整,已与当今高龄化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央视新闻报导,今天在北京开幕的中国第14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审议了中国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由中国人社部长王晓萍作说明。但报导并没有公布这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草案的具体内容。
尽管如此,央视仍以「为什么要延迟退休?专家解读」为题报导,指中国「十四五」规划和中共20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其中,「十四五」规划中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高龄)化国家战略」章节,即写入了「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报导强调,中共20届三中全会「决议」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部署,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专家对此表示,这表明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因应中国人口高龄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说,人口高龄化已成为中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上社会生产能力的改善,使劳动力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方式,过去几十年发生明显变化,这些都为调整政策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和政策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制度在1950年代确定后,事实上一直没有进行比较大的调整或改变。以当时的人口状况、经济发展制定的政策体系,和现在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是脱节的。
赵忠说,预期寿命增加,意味着可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年龄也告增加。透过制度性的改革,可更好地增加国家劳动力的规模,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报导指出,中国高龄人口已在2000年达7%,进入「高龄化社会」及「中度高龄化」阶段;预测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人,比重超过30%,进入「重度高龄化」阶段。
综合中国媒体先前报导,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另一考量,是因应中国人口老化及社会养老保险「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进而减少基金的支出。因此,中国民间、特别是中高龄劳工,一直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倾向感到担心,深怕拿不到相关养老金。
根据中国媒体报导,依中国现行法令,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劳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0岁(女性干部55岁)。
阅读: 2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