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头条新闻 繁体  
逻辑商业地产

贺锦丽重结盟、川普以美为先 两人全球愿景迥异

2024年10月28日   维加斯新闻报

       (华盛顿28日综合报导)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Kamala Harris)与共和党候选人川普描绘的世界愿景截然不同,11月5日大选的结果有可能剧烈改变美国对乌克兰和其他伙伴的政策。
    法新社报导,现任副总统贺锦丽大致会延续总统拜登的政策,但她特别在中东议题上试图做出更多细微差异;而若川普再度执政,可能意味着美国当前外交政策将大幅转弯。

    ● 中国与台湾

    美国两党决策人士都曾提到,中国是长期第一大挑战者,但他们在言辞和态度上采取不同做法。
    川普在政治演说中频频抨击中国,并矢言对中国商品课征重税,希望借此提振国内制造业。但他也曾说,他对于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做交易持开放态度。
    现任民主党籍总统拜登在某些方面比川普更积极,例如全面禁止出口高科技晶片。
    贺锦丽强调川普在总统任内不愿采取类似措施,指责他「基本上出卖了我们」,让中国军方从美国技术中获益。
    川普还提议台湾应支付保护费,把美国比拟为保险公司,这番话在台湾引起紧张不安。
    贺锦丽则承诺维持现状,称「我们支持台湾自我防卫,这符合我们的长期政策」。

    ● 乌克兰

    少有议题能像乌克兰这样让两名候选人产生这么明显的歧见。
    川普对美国援助乌克兰数十亿美元嗤之以鼻,他认为俄罗斯注定会赢得俄乌战争。他曾对俄国总统蒲亭(Vladimir Putin)表达赞赏;蒲亭近期也称许川普「真诚」想终结这场冲突。
    川普的幕僚曾建议利用美援逼迫乌克兰割让领土,以迅速终结战争。
    川普也嘲讽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是「最强推销员」,意指泽伦斯基游说美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两人也曾于今年9月有过一次友好会面。
    贺锦丽则矢言继续支持乌克兰,并在今年9月与川普辩论时说,「如果川普当上总统,蒲亭现在就会安坐基辅」。

    ● 中东

    贺锦丽与川普都支持以色列,但在施压以色列停止战事的程度上有不同意见。以色列去年10月遭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玛斯」(Hamas)突袭,随即对加萨展开报复攻击,冲突后来蔓延到黎巴嫩,近期以色列与伊朗也互相攻击。
    贺锦丽和拜登一样明确表示,她会继续提供武器给以色列,与民主党左翼为了保护平民而要求武器禁运的呼声保持距离。
    但贺锦丽也呼吁巴勒斯坦「自决」,并称以色列击毙哈玛斯领袖辛瓦(Yahya Sinwar)是终结加萨战争的契机。
    川普的共和党基本盘坚决支持以色列,他指责拜登政府不公平地企图约束以色列,还说他经常与以色列总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交谈。
    川普过去在总统任内采取一连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包括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极具争议的耶路撒冷,并鼓励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
    但他与尼坦雅胡的关系也一言难尽,他曾批评尼坦雅胡加入其他全球领袖的行列,承认拜登赢得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尽管证据确凿,川普仍拒绝接受当年败选结果。

    ● 其他美国盟友

    川普与两党历任总统大相迳庭的是,他质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用处。
    川普今年2月甚至说,他会鼓励俄罗斯对那些不拿出更多防卫费用的北约盟国「为所欲为」。
    贺锦丽则与拜登一样承诺与盟国合作并力挺北约。
    川普在第一次执政时已表明,他随时会打破他不喜欢的国际协议,包括与伊朗签署的核协议。
    他也预计会主张美国对拉丁美洲左翼领袖强硬施压,尤其是古巴和委内瑞拉;但拜登和贺锦丽也未太偏离他这样的做法。

贺锦丽重结盟、川普以美为先 两人全球愿景迥异

阅读: 49076

推荐阅读

教宗辞世 巴黎圣母院敲钟88下艾菲尔铁塔熄灯悼念

教宗鞠躬尽瘁 最后身影为天主教徒送上复活节祝福

犹太裔哈佛校长 俨然成抵抗川普代言人

五角大厦:美国数月内将自叙利亚撤军约1000人

全美128所大学近千名留学生 被吊销签证

根据美联社报道,美国政府近期在审查国际学生签证,迄今全美至少128所大学有留学生签证

Fed陷通膨和经济趋缓两难 鲍尔称降息前保持观望

李梅 徐豫蓉 刘蕴琦 李昭夏 恒兴地产 Cindy zhou 吴维安 杨红 无限地产 兄妹地产团队 爱家窗帘 UPS Chinatown 区域中心 富通贷款 文道律师事务所 蔡文伟联合律师事务所 泛宇 陈云卿  潘宪章 陈冬玲 权威保险-于娟 Windmill 儿童牙医诊所
新闻报微信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或由读者提供, 如有问题请电邮至: [email protected]
© 维加斯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