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在人多的地方发生需要旁人救助紧急事件时,很有可能比在人少或只有一位旁观者的情况下更难获得帮助,这是为什么?
1964 年,美国纽约街头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件,一名叫凯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在街道上被男子刺杀三次,期间总共有 38 位目击者听到她的呼救声而亮起房内的灯,查看外头发生什么事,却没有人真正站出来制止歹徒,甚至没有人报警,凯蒂最后因此死亡。
这起命案震惊了美国社会,报章媒体更是以「38 人目击谋杀发生却没有报警,皇后区女性被杀事件反映的冷漠无情震惊警界!」的标题来描述这起泯灭人性的凯蒂案。
事隔多年,这起事件被揭发部分情节是人为捏造,并没有 38 位目击者那么多,凯蒂也只有被刺杀两次而不是三次,期间有人报警只是不被警方受理,凯蒂更没有当场死亡,而是因为重伤送医后才不治身亡。虽然事件并不完全真实,但是它的轰动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学者们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也有社会心理学家着手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旁观者效应」旁观的人越多,我们越不常出手协助?当时纽约大学的约翰.达利(John Darley)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比博.拉坦纳(Bibb Latane)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对这起事件感到兴趣,他们认为并不是因为纽约人冷漠而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这当中一定涉及了一些心理历程,因此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看一般人在什么情境下会帮助他人,而在什么情境下不会伸出援手。
其中一项研究是他们请参与者到长廊上的一间房间里,因为实验谈论的内容涉及隐私及尴尬问题,所以每个人都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内,避免面对面交谈。每位参与者都有耳机跟麦克风,但麦克风只有在轮到自己的时候才会被打开,且一旦有一个麦克风被打开,其他的都会被关闭,因此他们之间无法进行沟通。而这其实是为了方便播放事先录好的录音内容,让他们误以为确实在和另一间房的人进行对谈。
实验的安排有一对一的组合,也有六人大团体和三人小团体的组合。轮到其中一位参与者发言时(实际上是播放录音带),他说自己很难适应在纽约的生活,尤其是学业,也提到自己有严重的癫痫,在压力很大或者考试时较常发作。等到下一次轮到这位参与者发言,他会癫痫发作,讲话开始结结巴巴,对其他人求助,听起来像是遇到了困难。
这个状况就是实验安排的情境,如果是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一般人也许觉得自己一定会马上冲出房间求助,但实验结果发现并非完全如此。
达利与拉坦纳发现,影响人们是否会给予帮助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团体人数」的多寡,在场涉及的人数越多,就越不会立即行动援助。在实验中,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对方癫痫状况发生了,也就是一对一组合里有 85% 的人会立即求助;三人小团体中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但也有 62%;而六人大团体中竟然只有 31% 的人站出来!
这个结果正是符合了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越多的旁观者在场,会降低受害者被帮助的机率。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结果呢?当发生紧急事情时,如果只有你跟受害者,你不伸出援手就会使他陷入危险,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那你就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但如果除了自己还有许多人在现场,责任感会被分散,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变得比较弱,面对事件发生就会变得退缩,认为其他人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效应称为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助人的五阶段模式
达利跟拉坦纳为此还提出助人的五阶段模式,说明人们产生助人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历程:
阶段一:觉察
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这是极为重要的,有些人无法注意到有事情发生是因为他们只在意自己所关心的事情。
例如在等待过马路的时候,很多人只顾著低头滑手机而不是注意四周;或在上学途中,一直想着待会考试的内容,而没有留心路上发生的事情。
阶段二:理解
这个阶段你会将事件定义是否为紧急事件。研究者们发现,情境的模糊性会促使旁观者效应发生。
举例来说,你看到一对男女在争执,男生还对女生大打出手。如果你认为他们是一对情侣,那你站出来帮助那位女生的机会就会降低许多;但如果你判定他们之间是互不认识的陌生人,那你很可能会挺身而出并制止男生。
阶段三:责任
你自觉有义务要帮忙,但是要注意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上述的责任分散。
阶段四:判断
你觉得自己有能力且知道要如何助人,但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间接地请求其他有能力的人协助。例如你以报警或寻求其他在场的人一起提供帮助。
阶段五:行动
你采取行动去助人。但有可能会受到在场其他人的眼光而受影响,因为人们会担心自己的举动会怎么被其他人解读,这称为观众抑制效应(Audience inhibition)。
助人的五阶段模式说明了助人行为产生的过程,同时也让我们了解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会产生抑制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因为只要缺了其中一个环节,就不会产生最后的助人行为。
心理学给你的建议:如何降低旁观者效应?
虽然发生这样的现象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方法来降低旁观者效应出现的机率。
心理学给你的建议,在紧急事件中如果希望得到旁观者的帮助,我们可以直接呼唤某一位旁观者,并清楚说明自己需要帮助。你可以藉著用手指指出的方式,或者说明对方的特征来指定其中一个人,例如:「那位穿着紫色上衣的先生,可以请你帮帮我吗?」这样可以减少责任分散的产生,同时降低情境的模糊性,如此那位穿着紫色上衣的先生就会自觉有责任必须帮助你,也能确定你确实需要被帮助而采取行动。
反过来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是那一位目睹事件发生的旁观者,就应该要想到旁观者效应对行为的影响,即使对方没有指定谁提供帮助,也应积极主动采取行动,这样才不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情况很危急,我们必须考量自己的安全,寻求警方协助也是一种助人的行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