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所说的做科学就是做研究,做科学探索。
千百年来,人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地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探求、思索,面对自然界奇异的万事万物,极尽猜想、竭力求索: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它是怎样形成?(what,why,how-3W)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始动力。
人们依据物质的外在特性来猜想其内部构成和机制,回答3W。人们对已观察到的现象综合思考、逻辑推理、竭尽猜想、进行尝试性的解释——于是一种假说就此诞生。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得到大家认可,上升为理论、成为教材。于是科学之路开始形成、延伸……后来,就有了专业做探索研究的科学人——科学家。(本人知识局限,在此主要讨论物理学)
科学探索最原始的天问来源于事实,来源于身边、眼前的事物,想要知道其3W的答案努力格物致知。好奇心促使人们探求表像下面的真相。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然的猜想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流派各种假说多如繁星,能够经受考验、树立丰碑的恐怕只是九牛一毛,这个考验就是实践。
【注重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本源,是科学探索的依据,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科研必须是尊重事实、自始至终仰赖事实。实事求是是科研的核心、命门,不可须臾放松、懈怠。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尊重事实、立足于实在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可是今天的科学人队伍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走来,知识结构基本整齐划一。大部分科学探索不是以好奇心为引导,无视身边的物理事实、物理问题。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而是埋头学习教材、钻研文献、跟踪前沿,重复实验,美其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不知道科学的本源在哪里,做科学应该从哪里入手?科学之路怎么走?
站在巨人的肩上,当然是高了一截,走的是捷径,学会了套路。但是也让肩上人“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再有天然的好奇心,只能以拜读文献为依据,紧跟国际热点,跟风、吹喇叭、抬轿子,发表一点狗尾续貂的文章。
如果当年的巨人走在茫然的路上,难免把肩上人引向迷茫。当代物理学已经在迷茫中跋涉几十年,世界科学走向了沉寂,这么说是有依据的。
学术上的迷茫与困惑表现在个人,就是不知路在何方,也不知前景怎样;身边实质性的问题:水是怎样结冰的?电压是怎么形成的?能量究竟是什么?金属为什么有光泽、有延展性?回答不了,于是就处心积虑地回避。狡黠的学者发一些宇宙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量子涨落,等等耸人听闻,又不能重复、再现,无从检验的文章;诚恳学者看到发文章、争项目,虚假热闹之后的前景黯淡,选择了“混”或者改行。
科学迷茫表现在社会性上就是科学沉寂,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千人学者、万人计画,有学问也好,没学问也好,业绩差别不大,各种论文只是粉饰繁荣、却没有流芳后人的建树、走不出沉闷的怪圈。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就是,太深的理论别学,学了也没用,不知道做科研,做的是什么?
科技研究人员自身也感觉到,读的论文越多,距离解决问题越远;物理学拿不出指导实践的理论,感到前景迷茫,进退两难。
【关注细节】
科学沉寂了80年,巧合这也是量子力学走红的80年,量子力学虽然也是来自于实验事实,但是忽略了古老奥斯特实验中电子运动伴生磁场的事实,错失了对物质内机理的正确解读。量子学缺乏粒子伴生波的哲学引导和智慧,在波粒之间纠结80年。
在量子力学理论中:电子是粒子、是波?尚不清楚,核外的那些“量子”的运转既测不准、也没有意义。于是所有的科研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核外电子运动线路、速率及其规律的探讨,迷茫的二象性理论把科学带到有悖逻辑的泥沼。由此衍生的测不准理论,加上早年的电子云理论,禁锢了对核外电子运动的探讨。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概率-二象性已经设置了科研禁区,迫使科研远离自然的真实。混淆视听,控制公众的理智,成为了科学进步的拦路虎。
巨人肩上的科学教育,让一些物理探索者注重书本,对自然资讯熟视无睹,思维被禁锢在旧有的陈腐里,不知道在身边的司空见惯中搜寻科学资讯,忽视大自然给我们的提示:不关注火光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有红、有黄。火光光色、频率与温度密切地相关,这正相关的内含是大自然内部的什么资讯?
大自然在火光中提示:温度高-光色频率高、告诉人们:核外电子的运转线路、速率是规律的,是随着温度变化的。由此可以探索随着温度变化的物态物理:研发物质的由固体-液体-气体的相变、超导、超流,晶体的振荡、记忆合金、磁性物质的居里点……都是由于其核外电子有规律运动的结果,核外电子有规律运动能够揭示以上物理特性内在的物理机制,这是当代科学进步的必由之路。
同时还有大量身边的物理:为什么下雨的时候打雷,这雷电与下雨有什么关联?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关注wifi、关心手机信号。做物理的人就应该想想:这信号(电磁波)是怎样进入手机的金属天线、并且在其间运行,金属内导通电磁波的是“自由电子”、还是另有通路?这些都是物理学现成的研究课题。
站在肩上的科学人不知道这是究真探源的科研线索、是破译大自然之谜的蛛丝马迹。注重实践、关注细节是是做科学的基本素养。那些只是关注文献,一味仰赖数学公式,嚼一点残羹剩菜,是难以找到大自然的天机。
做科学应该关注细节、细节虽然是线索,但仍然是表像,科学探索就是依据线索破案,要有缜密的思维、逻辑推理,要关注运动、关注系统,要有认识宇宙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哲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肖建华,学术上的迷茫与困惑。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9&do=blog&id=1066089
[2] 晏成和,物理源头的错误——自由电子理论。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