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前两篇文章,讨论了电容、电感,再加上电阻,就是电路设计中的三元老。电阻特性相对简单,与交、直流电无关,只是在电路中产生阻力。
金属导体的导电能力好,电阻小,是因为价电子少,价电子层较空,存在着通畅的电压波传导通路、及电流流经的通路,这也是金属导体导电的物理机理。绝缘体难以导电,是因为价电子多、通道阻塞。
物质内导电通路是动态的,因为有价电子的存在、还有其运转伴生的磁场对电压波、对电流的运行形成阻碍 -电阻。自从人类发明了用电,导体内的电阻就损耗了大量的电能,人们不喜欢这个电阻,然而只要价电子运转着、电阻就天然存在着,想要电阻为零几乎是不可能。学界一直在努力找寻降低电阻的新技术、新材料。皇天不负有心人,电阻为零的超导终于出现了。
超导 1911年荷兰著名物理学家卡梅林 •昂内斯首次将氦液化,获得了 4.6K(-268.4℃)的低温。当昂内斯将金属汞置于低温液氦中,发现汞的电阻急剧下降,直至消失,电阻为零!这样的现象叫做超导,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其原理是什么?是物理学面临的新课题。
面对电阻为零的超导,物理学应该有个说道,于是,各种猜想学说应运而生:有说是在低温条件下原子被冻僵了;有说产生了电子隧道;还有提出了唯象理论(建立在假定之上的理论),假定在极低温条件下两个电子凝聚、结成了库伯对(BCS)……但是这电子如何凝聚、隧道怎样产生、原子如何冻僵?难有交代。
超导原理超导与温度密切相关,于是,首先应该在温度、在热学上找答案。在之前的博文《热的本质是什么 ——热学(一)》中,谈到物质核外电子的运转速率随着温度变化,温度高 ——核外电子速率高;温度低 ——核外电子速率降低,那么超导时候核外电子速率很低?
文章开头讨论到,电阻是价电子运转及其伴生磁场所导致。超导电阻为零,说明价电子的阻碍消失,是不是温度低 -价电子的速率降低、甚至是运转停止?然而超导电流强大,说明价电子没有停止,那么,价电子是强大电流的参与者。于是超导的机理显现端倪。
超导原理是:在很低的温度下,物体的核外电子速率降低,达到临界温度,价电子运转速率越来越低。核心习惯于高温下的核外电子快速运转,价和电子的运转缓慢,造成了原子暂时缺失价电子的现象。核心就挪用相邻核心的价电子,相邻核心又挪用,所有的核心都向某一方向近邻挪用,于是形成外层电子公用。这种核外层电子公用的状态就是物质的超导态,核外层电子处于公用的状态的物体就是超导体。
核心把公用的电子流当成自己所需求的核外电子,用核心的库仑力(原子核吸引核外电子并且使电子绕核运转的力)去输运它,让其在自己身边流过。这样,公用的电子虽然没有绕核运转,但每一暂态从核心身边流经的电子较多,部分地满足核心对电子的需求。
温度降低,电子运转缓慢,超导体内形成了较大的电子空位,电压波畅通。价电子在电压波作用下顺势移动,形成了核外电子公用的电子流 ——超导电流。核心把外来(公用)的电子流当成自己所需求的电子一部分,用核心的库仑力去顺势输运它,让其在自己身边流过,于是超导电流不仅不受到阻力,而且还获得了一份来自核心的输运力。在原子库仑力的接力输送下,电子畅通无阻,形成了电阻为零的超导现象。
正是因为超导电流获得了核心的输运力,所以它能像常态的核外电子那样永恒不断地运动,流速均衡、电阻为零,保持永恒的电流。超导发生是大量的电子群集流动。大量电子的定向运动,伴生很强的电磁波,伴生着极强的磁场。
超导的抗磁性实验表明,第一类超导体(金属物体)在超导时,外磁场从超导体内完全排出,表现出很强的抗磁性,又称迈斯纳效应。若外磁场太强,干扰电子不能形成整齐的公用定向运动,即使到了临界低温,超导也不能发生。超导时大量电子在核心边均衡、畅通地流动,形成了核外电子的组成部分,外磁场会干扰超导电流的定向运动,所以超导电流伴生的磁场必须把外界的干扰磁场抵制在外,于是就形成了很强的抗磁性。同样,内磁场强的物体也难以发生超导,铁磁性或反铁磁性金属因其内部结构元的排列使得价磁力叠加,内磁场较强,能够阻止电子被挪用而发生宏观流动,因而不具有超导性能。而且磁性物质的微粒 ——杂质也会阻断核外电子共用,影响超导发生。
超导的抗磁性(迈斯纳效应)再一次为电子的运动伴生著电磁波提供了例证,超导现象是大自然向人们展示在低温条件下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新规律。
为解读超导,物理学界呈现了各种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 BCS,即库伯对理论。尽管库伯对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它仍然是一个唯象理论,首先,两个电子如何能紧密结成对?这直接违背同性相斥的自然原理。其次,超导体的电流运行的不是匀速直线,必定会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由哪里补充?抗磁性是如何发生?所谓理论连核心的输运力都没有想到、没有提到,说的再复杂,再冠冕堂皇 ,不符合自然能量守恒法则肯定不是事实。
库伯对理论是以自由电子导电为基础的理论,面对非金属的第二类超导体,库伯的理论完全无能为力。
第二类超导体大自然往往是戏剧性地展示其风采,后来发现的超导材料并不是传统上认为是良导体的金属及其合金,而是在常态下导电性能很差、甚至是绝缘材料的氧化物体系的陶瓷,这就是所谓第二类超导体。此类超导是多元素化合物,是由许多元素的结构元结合而成,电子空位只占其一隅(整体上是一条细缝),第二类超导体的超导电流伴生的磁力线不是很密,外磁场还是能从其他元素间穿过,所以迈斯纳效应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允许通过的外磁性不能太强,否则也会阻断超导。这类超导体的临界温度较高,超导电流也较大。
元素的价电子数为 5、7时,不能够均匀分布在原子表面,形成价电子的再分层(如 5可分成 4,1)。因而价和运转的环绕角不均匀、间隙不等,低温条件下核心对最外层电子管束不力,首先在间隙大的远端形成电子公用、形成超导。所以价电子数为 5、7的元素在常温下通常是绝缘体,在低温下却较易形成超导。当原子品质较大,核外电子数多,层数也多,核心对外层电子管束不力,超导电子空位容易产生,所以较易形成超导,而且临界温度较高。一些绝缘体在低温条件下价和电子降低速率,发生了外电子公用,形成了性能良好的超导体,绝缘体形成超导,为电子空位导电再次提供了例证。
超导现象的特征,一是在低温条件下价和电子降低速率,形成外电子公用;二是超导时公用电子的流动不仅不受到阻力,而且还获得了一份来自核心的输运力。背离了这两大特征,超导就无从谈起。物质的超导特性与温度密切相关,而且极有规律性。再一次为核外电子的运转线路、速率决定物质的各种特性;电子运动的线路、速率的变化决定物质各种特性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超导现象总是在温度极低的条件下才发生,于是科学开始了向低温世界的大进军。人们把超导开始发生时的温度称做临界温度。人为地制作低温是很麻烦的,显然,临界温度越高超导材料的应用就越方便,越有应用价值。于是世界各国的科研大军又致力于研制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超导材料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提高临界温度的方法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研制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临界温度每提高一度,全世界都为之振奋。然而近十年来,全世界对临界温度的研制没有大的进展,还能不能进一步提高临界温度?是一个世界难题。依据对超导发生的原理的研讨,有可能把超导的临界温度较大幅度的提高。超导现象是在极低温条件下,核外电子速率降低,所发生的外电子挪用 -公用。这外电子挪用是形成超导的首要。我在静电与电压文章中谈到:当物体带有正电荷(缺少电子),各原子争抢电子,并且产生静电电压。这里,物体内电子总量缺少,争抢就是挪用。那么,我们人为让超导体事先带有正电荷,使挪用电荷的现象在常温下就已经发生。随着温度降低,挪用导致公用现象也会提前到来,不用等到原来的临界温度,挪用 -公用核外电子 ——超导就提前、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就发生了。
这样,让超导体事先带有正电荷,就可以把超导的临界温度大幅度的提高。超导发生之后争抢归于平顺,事先所发生的静电电压也会下降。十年来,我把可能提高临界温度方法的资讯发布,企盼国内实验室率先运用取得成效,可惜,人微言轻没有伯乐。让超导体事先带有正电荷提高临界温度的方法是科学预言,一旦实验证实用此方法提高了临界温度,也将证实我们超导理论的正确、证实核外电子规律运转理论的正确。
附记:在《环球科学》网站 (2012-06-28)看到《研究人员发现高温超导材料 “量子临界点 ”的证据》一文,文中谈到:“现在,由日本、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超导发生有一个量子临界点,该发现将在解释为什么有些材料在较高温度下成为超导体的漫漫长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详细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这个团队首次添加了一个掺杂因素以提供额外电荷。在置于极端低温并添加了适量的掺杂因素时,该材料成为了超导体。”我关注的是该科研团队的实验,在他们的超导实验中,首次添加了一个掺杂因素以提供额外电荷,这是人们在超导实验中首次提供了额外电荷,提供了额外电荷导致超导现象就提前发生。这实验与我 16年前的推论,让超导体事先带有正电荷,就可以把超导的临界温度大幅度提高,完全相符;这实验证实了我早年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