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系统构成性的角度讲,物理学研究只能基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物质基因图谱)进行内涵外延研究,重点是分子、原子、电子的动态构成。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偏离了这样的研究方向,误导了物理学研究,使很多人认为仅靠头脑理想实验就能解决问题,深陷从现象到现象的思辨不能自拔!只有像冯劲松等极少一部分人基于特斯拉(注1)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方法,进行电磁力和引力研究。基于实测资料夯实了物理学基础研究,使得物理系统论能够得以构建。没有显微镜,人们无法看见活生生的细菌,没有物质单元的测试、认知,物理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理理论的统一就是一句空话。
关键字: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物质基因图谱,物理系统论。
一、 引言
我之所以提出准全息系统论,不仅仅是为了构造类脑智慧电脑。是我认为从以还原论为主导研究物理学的时代,必然要进入以系统论为主导研究物理学的时代。基于系统论或还原论的统一进行物理研究,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分析得好以好的综合为基础,综合得好以好的分析为基础。一种理论或认知的有效性,必然基于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统一,两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互补发挥作用。单纯的基于还原论看问题,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任何物理现象都有本体组织背景,不基于组织进行研究,就会失去理论根据,会产生极端荒谬的认知,如宏观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微观的追寻终极粒子行为,都是凭主观想像进行研究的恶果。基于严谨的实验结果创立物理系统论,指导物理学研究迫在眉睫!
二、宇宙(系统)的构成及描述
宇宙的本原及本体都是系统。宇宙(系统)的构成必须基于物理系统论进行认知及描述。
系统有定性描述、定量描述、形态描述、法则描述、空间位置描述(维度描述)。还有形式(结构)描述、内容描述。物理学只有基于系统论,才能统一物理学研究,及构建物理学大厦。
在宇宙形成的理论中,一元化大爆炸理论最为荒谬,大爆炸在宇宙空间每时每刻都有发生,并非一元化的大爆炸。系统形成及演化类似水的三态转换,是系统不同存在形式在不断回圈转换。认为存在终极粒子同样荒唐。所谓的终极粒子是指构成系统的最基本单元,等价系统定量描述的资讯单元。资讯单元分多种类型,如整数类、有理数类、实数类……,不可穷尽枚举,你认定哪个是终极粒子?资讯单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相互区分体现唯一性,且存在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性,如无限循环小数,你认为回圈多少个周期才算终极因数?从组合分解的角度讲,每个资讯单元都可无穷尽分割,分割到什么程度才算终极?宇宙空间不存在奇点,奇点无穷无尽,在动态的宇宙空间奇点在哪?奇点怎样形成?
系统有可认知、可描述、可构造性的一面。也有不可认知、不可描述的一面。追寻终极粒子,是官方物理学最为愚蠢的举动,因为任何物质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你破坏了此系统的存在形式,它一定会转换为彼系统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不创造彼此无关的东西,不创造终极的东西,终极粒子及终极状态不存在。宇宙无始无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显态可描述物质如粒子、原子、星球、星系;隐态不可描述物质如极微物质极微能量,即所谓的“暗物质暗能量”。所谓的暗,一是迄今为止的技术手段看不见,感知不到,测试不出。一是看见、感知、或测试到了也解释及描述不了。极微物质及宏观物质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且像水的三态一样回圈转换。物理学的全部工作是基于系统论,搞清楚不同层次系统的构成结构与功能机制,并据以解释系统、构造系统。谈力的统一,必需搞清楚力是怎么来的?并搞清楚不同层级系统之间作用力的内在统一性,否则物理研究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于系统结构解释系统功能是物理学研究的必由之路,但相对论及量子力学已经把物理学研究引上歧途,回归正途势在必行。
宇宙的起源是系统,系统回归于系统。宇宙空间是大大小小的系统海洋。如粒子或星球、星系(系统)的交互作用机制可使粒子或星球、星系产生,始终基于八种物质状态不停的回圈转换其存在形式。
宇宙既是一,又是多(无数)。一是系统整体的一,多是系统因数互为因果关系的多。没有因数互为因果关系的多,就没有系统这一有机整体的一。还原论无法面对一与多的关系描述,仅仅是两态都能搞出个二值逻辑悖论,还能搞出个两态纠缠讲不出所以然。
宇宙没有一元化的生灭,只有多元、多态转换,没有永恒只有变易。多因多果互为因果既是宇宙生成的因,也是宇宙演化的果。其回圈转换是宇宙发展的基本模式。宇宙空间不存在大爆炸、奇点、终极粒子这样的单因果单行线发展路径及模式。大爆炸是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的。生的同时有灭,灭的同时有生。聚的同时有散、散的同时有聚,其演变基础始终是自组织,是系统。
二、准全息系统论
系统描述有五要素:1、系统模型(如图1图2)。2、系统因数(从定量描述的角度讲,包括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超越数集……。3、系统结构(如整数的加减、有理数的乘除运算关系……)。4、系统结构法则(如整数的加减、实数的乘除运算关系法则…….)。5、系统维度(见本文第六段第六节)。
基于可构造性认知数理系统,且有一个描述模型,还能基于这一描述模型构造系统,并体现特定系统的特定属性或功能,是系统论的核心内容。系统论一定要体现涌现性,如整数通过两维空间有序排列(图1)就能涌现整数的加减运算功能;有理数通过三维空间有序排列(图2)就能涌现有理数的乘除运算功能……。
系统描述五要素同样适用资讯系统及控制系统,因系统、资讯、控制具有统一的描述形式与内容。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社会与自然科学亦都有统一的描述形式与内容。基于定性与定量描述的统一性,数理系统能够体现自组织涌现性,物理系统当然也能体现涌现性,如引力及斥力的产生机制。
三、统一理论统一什么?
一直以来,我都梦想基于系统论构建统一的物理学大厦,但仅仅依据化学元素周期表很难如愿。看到了冯劲松的研究成果,使我看到了曙光,受篇幅所限,本文只能以简述的形式给出粗略描述,敬请期待“物理系统论”问世。冯劲松继承了近400年物理学精华,淘汰了过时的部份理论和概念,基于物质形态的变化与电子绕核运动的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直接变化关系,创立了《宇宙相对论》、《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他还基于物理与生物物理的统一,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人体科学系统图画(图3、图4)。基于他的研究成果,可奠定系统物理学及物理系统论大厦的坚实基础。
正统的官方物理学理论早已不能有效服务于社会及科学实践。“相对论、量子力学”官方“学者”的傲慢,限制了他们自己的正确认知。同时限制了大众对“物质、能量、资讯”统一的认知,物质、能量、资讯的统一远比力的统一更迫切、更实用。物理学需要尽快摆脱爱因斯坦的误导与束缚,尽快回归特斯拉的研究方向,基于物理系统论统一物理学研究!
能量包括力,但力不等于全部能量。基于力这一物理现象进行研究本身没错,关键是能基于物理实验进行本体系统化研究才是正途。 单纯基于系统的形式、内容、功能都不能统一物理理论。只有基于系统论寻找不同元素内涵与外延的相容或系统关联性,才能有效统一物理理论。因高层系统总能相容低层系统建构,低层系统的功能总能相容于高层系统功能。整体认知、描述,甚至构造,一定要靠物理系统论及系统系谱学。未来的诺奖如无偏见,一定要基于物理系统论认知、描述,甚至构造系统才能获得!统一理论统一的是对系统的全景化认知及描述,避免瞎子摸象、管中窥豹式的认知及描述。如冯劲松基于图5给出了八种物态转换的统一系统描述模型(注2),实现了物态转换的统一整体描述。未来不仅需物质、能量及资讯统一,还需物理与生物物理统一。.冯劲松的研究囊括物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为全景化构建物理学大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曾对他的团队成员说过,冯的研究超过以往十个诺奖的价值!因基于他的研究会产生几十个诺奖!物理学研究者需尽快摆脱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羁绊,基于物理系统论迎接及面对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基于物理系统论:可丰富发展群经之首-易经(注3),充实丰富自然科学辩证法(注4)。能统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能统一系统论、资讯理论、控制论;能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能统一物理学与化学(注5)。
基于系统的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关系模型(图1、图2)。可体现物理系统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确定与非确定性统一;对称与非对称统一;有序与无序统一;一与多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隐态与显态统一;有界与无界统一;连续与离散统一;完备与不完备统一;一元与多元统一;渐变与突变统一;变与不变统一;质变与量变统一;一维与多维统一;线性与非线性统一;进化与退化统一;结构与功能统一;封闭与开放统一;时间与空间统一;因与果统一(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分与合统一……。
基于冯劲松的实验资料,可统一宏观与微观物理学研究,可统一物理与生物物理研究,能构建物理学大厦,能统一准全息系统论创立准全息物理系统论,能使物理学研究成果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统一解释。
物理系统论最本质的作用不仅仅是解释系统,甚至能够构造系统。如基于准全息系统的定量形式化描述模型(图1、图2),就能构造16进制类脑空间结构电脑;基于物理系统论一定能构建宏伟的统一物理学大厦;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五、基于物理系统论的有关物理学基础研究
地球上有20多万种微生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0多万种动物。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人体就是由250余种不同功能的细胞构成。因而只有首先搞清楚细胞的构成与作用机制,才能构建生物物理学大厦,包括人体科学大厦(冯已为此奠定坚实基础)。
宇宙空间的各种星球、星系,都是由分子系统构成的。物理学基础研究必须以化学元素周期表(物质基因图谱)为基础,扎扎实实进行分子、原子、电子的构成性研究,及构成因数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才能构建辉煌的物理学大厦。
如所有的物理学研究都离不开物质状态转换的研究,基于八种物态:超导态←→固态←→液态←→气态←→中子态、电离态、生命态,同分异构态(同分异构体)(注6)。冯劲松已经给出系统化描述模型(图5)。说明同种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时,都要吸收或者放出其“潜热”;温度从最低点逐步升高时,物质吸收热量和“潜热”,物态就从超导态向固态、液态、气态、中子态逐步转化;温度从最高点逐步降低时,物质释放出热量和“潜热”,物态就从中子态向气态、液态、固态、超导态逐步转化。实验证明:“潜热”既不能使温度升高也不能使温度降低,它是使物态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系统构成及物态转换,是物理系统演化的主要基点,是系统物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
1、分子系统研究之一
原子物理学家和原子物理教科书,始终未把分子看成整体(系统)研究物件,而是分别研究电子、质子,把氢分子分开看成二个相互无关等价的氢原子,是冯劲松明确给出了氢分子结构图(图5),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子系统全景图。
组成宏观物体的是分子或原子团,物体大多数的宏观性质取决于分子内原子核外最外一层、二层、三层电子的轨道运动。凡是由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的物体宏观性质,都基于电子吸收光量子和发射光量子的互动过程。吸收光量子时,电子加速,轨道半径要收缩-即原子的半径变小,而原子核间的间距-分子的大小在膨胀;物体在发射光量子时,原子就膨胀,分子反而收缩。这和量子力学的预言背道而驰,结合到超导态(致冷过程)或是放热降温导致物体收缩,或者通过加压降温迫使物体体积变小,其微观机制都是分子变小,原子变大,即电子的轨道半径变大,外层电子脱离了原子核的吸引,电子近似处在静止状态;结合到中子态(核聚变态)就是通过不断输入光子使核燃料逐步加热,使得分子半径不断变大,原子半径不断变小,即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变小,电子运动速度不断加速,在电子运动速度接近并等于光速时,电子就掉入原子核和质子合并成中子,电子的最大品质是中子品质减去质子品质。结合强脉冲镭射打靶,靶材迅速吸收光子能量( ),经过一段驰豫时间,在物体表面迅速升温膨胀,产生热激波现象,最后形成靶材拉伸崩落现象,通过宏观晶体吸收光子能量形成晶格振动,必然有一个驰豫过程,这都是物质(体)体现的整体内在属性。基于还原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无从解释、无法描述,只有基于分子系统模型才能进行完美解释。
2、分子系统研究之二
基于图5,冯劲松不仅解决了四体问题,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电子、原子、分子的构成及统一的内在作用关系(图7)。
电子运行轨道半径R与序数n数之间不存在同增同减关系,n数递增,电子运动的瞬时速度,忽而增大忽而减少,电子轨道半径,忽而紧缩,忽而扩张。
光波的吸收和发射,量子论认为是定态轨道之间的能级迁跃,至于如何跃迁不可知不可问,认为光波的吸收和发射是相互独立的不相干过程,冯劲松的研究结果证明,当电子突然接受到外界能量的传递,失去平衡,脱离了定态轨道,在有心力场的作用下,电子绕核作螺旋式运动,电子因吸收了外界的光量子而加速,轨道半径变小;又在减速过程中,发射光量子。(此时库仑斥力大于库仑吸引力),轨道半径变大,光量子的发射和吸收是同一个电子在作螺旋运动的过程中先后发生的。表明电子运行的螺旋运动,不但有一个大周期,还内含三个小周期:每一个小周期内都有吸收和发射光量子的过程。所以除定态轨道外,还有一个非定态的轨道在运行。一个氢分子的单独存在,不会有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吸收发射是大量分子集合,及相互碰撞交换能量的互动结果。
3、分子系统描述:
以氢分子四体问题为例,有质子和电子之间的吸引力,也有质子间和电子间的排斥力,总数一共有六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对力是同性相斥,四对力是异性相吸,在一个空间力动态平衡的体系内,各运动粒子,任何时候,在各方向上受到的各种力和惯性运动的向量和必然为零3);根据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第一定律,经推导整理得到氢分子力动态向量平衡方程组:
五、基于分子系统研究看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相对论最根本的缺憾,是解释不清楚万有引力是怎样产生的?冯劲松证明,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是引力波作用的结果,是不可遮罩的力。
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是性质相同、方向相反的力,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是相互可逆的。天体减小的万有引力“值”等于天体增大的万有斥力“值”。减小万有引力“值”必然转化为天体内部绕核运动电子的动能(即运动电子吸收到的光量子能量,不仅导致电子的运动速度加大,而且同时导致电子的品质也增加)。天体的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的转化,实际上就是天体之间宏观引力势能与天体内部微观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动能之间的相互调控与转化。
引力波是一个物体在同一瞬间发射的单光子数和吸收的单光子数之差值,随时间变化而形成的周期性的“正弦”能量波。因此,引力波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将出现:“+”值、或“0”值或“-”值。当物体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大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引力波为“十”值;当物体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等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引力波为“0”值;当物体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小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引力波为“—”值。“十”值引力波使物体之间产生万有斥力;“0”值引力波使物体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即相互作用力为零);“—”值引力波使物体之间产生万有引力。
“—”值引力波(使物体之间产生万有引力)总是具有促使另一物体(物质)内原子核外运动的电子释放出光量子(或光子)的能力,“十”值引力波(使物体之间产生万有斥力)总是具有促使另一物体(物质)内原子核外运动电子吸收光量子(或光子)的能力。鉴于实验发现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的有关特性,可以判断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的能量载体是单光子,传递的速度是光速,能量载体的品质是单光子品质:6.73640775 。(冯劲松用自己发现的宇宙相对论电磁波频率定律和宇宙相对论里德伯常数定律,利用原子绕核运动电子的发射光谱方法精确测定单光子的品质和单光子的存在)。
1、目前,所有的化学键理论都是非动态,是准静态、半经验的,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物体的宏观性质很难如愿。基于冯劲松的分子系统研究:构成分子外层电子运动的变化,是向外界发射光量子和从外界吸收外界光量子密切相关。氢分子在接受光量子时,外层电子在加速,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半径反而在减小,在紧缩同时,分子的大小——即核间距的距离却在增加,这和量子力学的计算结果正好相反。另外,物体热胀冷缩的本质:即分子温度的变化,不首先表现在分子运动上,而是首先表现在分子内电子运动速度的变化上,即热的本质是吸收或发射光量子,随后通过一系列的能量交换的弛豫过程,才转变为分子内各质点运动速度和位置变化,最后才表现为物体的热胀冷缩。
2、氢分子内原子核外的电子是一个能吸收光子和发射光子的光子库,电子在吸收光子时,电子的品质和瞬时速度在增加;电子在发射光子时,电子的品质和瞬时速度在减小;因此,绕核运行中的电子品质和电荷,不再是常量。
自由状态中的电子品质 =9.109534×10-31kg,一般认为,是趋近于超导时的电子品质,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最小品质。在超导状态下,电子减速为零,脱离了原子核和库仑力的约束,静止地停在原子核的间隙中,在外电场的驱动下,电子在超导体内运动时可以不受阻。当电子在不断接收外界电磁波加热时,电子运动速度不断增加,电子轨道半径不断紧缩,电子不断向原子核靠近。当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核外的运动电子将掉入原子核内,与质子合并成为中子态物质,此时的电子品质 =中子品质—质子的品质=23.058×10-31kg,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最大品质。由于单光子的品质已经实验精确测定4),因此,运动中的电子随着吸收或放出光量子时,其品质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3、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理论体系,试图把宏观、宇观、微观世界统一在更简洁、更和谐的理论体系中,注定不能如愿,且最终成为鸡肋。冯劲松将牛顿三大定律、玻尔量子论中已经实证的成果 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速度修正因数 ,以新的视角,三合一相互融合成新的理论体系-宇宙相对论及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继承、丰富、发展了物理学基础研究。
在库仑定律中,冯劲松提出速度修正项,消除了原子灾变发生的原因。证明光量子是由N个单光子组成的;绕核运动电子的品质 不再是一个不变数:破解了波粒两象性这一百年谜团;说明量子论和相对论必需向牛顿力学回归,从而掀开理论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通过冯劲松分子系统及有关研究,可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①、氢分子力动态平衡方程组一定要注入速度的修正项
②、光子有品质,当电子吸收或发射光子时,电子品质随之变化,即电子品质 应是参变数,发射光子真正的光源是在轨道上运动着的电子。而相对论和量子论都认为光子只有能量而没有品质。光速不变指的是单程而非双程光速不变。
③光子有品质不是任意假设,而是光谱实验资料中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不变数 被冯发现, ,使得 ,式中 都是不变数;那么,单光子品质 也必定是一个不变数。单光子理论明确揭示波粒两象性是错误的。
④、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统计诠释的必然结果,它是许多单个微粒行为的统计表现。对单个微粒而言,测不准并不代表单个微粒的精确规律(轨道半径、运动速度)不存在。
六、基于物理系统论对物理学研究的基本认知
1、任何物理存在都是一种作用关系的存在,物质无论多么微小,都是基于特定因数的作用关系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因而物质存在是系统存在,是因数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的整体(具层次性)存在。此既宇宙空间不存在终极粒子的原因。现代科学水准尚不可能获得物质的最小作用关系单元,就像无显微镜时活生生的细菌都看不见。人类的技术手段不可能探测得到极微物质与宇宙边界。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客观现实。显态与隐态物质是宇宙客观现实,暗物质暗能量是隐态物质隐态能量,是人类无法认知的物质存在形式及现象。
2、物理学研究不能完全基于现象进行研究,而应该基于本体进行研究。所谓的本体研究就像化学元素周期表,它一定体现具体研究物件具体物理指标的多少,如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及绕核电子的多少决定物质元素的不同。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它一定体现系统因数关系的构成性。而现象研究体现的是本体功能,如力、光、热、电、磁……。
研究之初看不清本体本质,从现象研究无可厚非,但最终一定要从现象回归本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始终是从现象到现象,不是本体性研究。因而一旦得不到本体实验支持,就会产生硬性错误。
3、宇宙空间内的所有现象或作用不存在单行线,如有引力就一定有斥力,且两者保持某种动态平衡。你可以举出任意事例都概莫能外。如同物质的分与合是统一的,即分(爆炸)与聚合同时存在于宇宙空间,因而不存在一元化的大爆炸,大爆炸与物质聚合每时每刻都产生于宇宙空间。就像人类每时每刻都有出生亦有过世的一样。
4、物理与化学的分科是科学史的重大失误,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物质基因图谱,是物理学最现实的研究基础。所有的物理学研究都应基于它进行内涵与外延的扩展。否则就没有根基,,就像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一样基础不稳固。
5、物理学的统一是系统理论的统一。物质的聚与合,各种物理作用是相容性统一、是分层次统一、是相关性统一、是基于资讯的统一。如电子、原子及分子的作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它们基于定量描述确实具有某种内在统一性。
6、维度是迄今物理学最具混乱性的概念。维度概念是用于观测物件的空间定位,但不能基于传统的欧氏几何定位,而是基于球空间几何定位,球空间的一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整体球空间、两维并非一个平面,而是基于原点两等分球空间,四维并非三维加时间维,是基于原点4等分球空间,以此类推。球空间定位是基于原点确定观测物件的距离(球半径),由半径确定球面积,根据观测物件占据球面积的范围及象限确定观测物件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大小。维度与所占空间成反比。
7、时空的定义是相对性的,有特定的参照系。物理作用机制的不同,决定描述物件物理作用的空间位置、大小及历时量度不同,不具一般可推广性。如地球时间不等于太阳时间,更不等于宇宙时间。光子空间不等于原子、分子空间,更不等于地球或宇宙空间。
8、物质的本体研究分定性、定量、形态(结构)、法则、维度描述,还有特定的形式与内容,各种因素缺一不可。
9、引力与斥力是物体之间最基本的作用力,有特定的产生机制(冯劲松已经阐释的非常清楚),与其它物理作用具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性。
10、物理学的本质,是物质特定的作用关系与机制产生特定的物理现象与形态。物理作用结果是特定物质形态与存在形式的转变。
11、物质分存在形式与存在内容,形式与内容均不可穷尽描述。所有描述都有一定范围,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2、宇宙空间不存在不变的事物,任何一个物理量都可变,切不可穷尽描述。
13、应该承认人的认知具有局限性、阶段性,尤其是涉及宏观、微观及整体层面的物理学问题,受认知条件的限制,研究结论并非最终结论。就像地心说与日心说的认知等数不胜数。
14、不同层次系统的统一是系统的天然属性,基于系统论的确可以统一物理学。统一物理学研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基于物理系统论全面审视迄今为止的物理理论与物理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相对论是基于现象并非基于物质本体进行研究,迄今并未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误导了物理学研究。所谓的本质就是本体产生现象的物理机制,如引力、斥力的统一作用机制。相对论没有这样的研究基础,是根本性缺憾。
2、光速不变没有严格的论证,不符合客观实际。
4、相对论相对于物理学研究,并非不可或缺。极少对物理学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及作用!其本身的理论基础需从实证的角度重新确立。
5、说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统一可奠定物理学统一的理论基础,完全是某些物理学家的一厢情愿。量子力学缺少严格的物理实验基础,原有的实验并不严谨!如波粒两相性不是必然结论。测不准的结果就是结论不确定。纠缠态是系统因数的交互作用,对于超距作用、超导作用与光速应有严谨的实验基础。量子力学迄今为止的所有描述都不严谨,超距作用的内涵与外延被肆意扩展,已经演变成鬼魅作用,给物理学的继续研究及教学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6、传统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作为一种参照概念进行研究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正统结论,一定会造成物理学灾难!事实上已经严重误导了物理学研究,造成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浪费!目前急需从试验的角度基于物理系统论进行本体组织研究,确立物理系统论。
七、结束语
可以肯定的讲,搞清楚了不同系统因数之间作用机制之日,就是永动机诞生之时!无视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的物质作用机理及其原理,无端的崇拜权威,是为自己制造禁区,物理学的所有工作,就是把现有成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照系。把一个永远解释不清的理论奉为权威,其权威程度一定会与愚蠢程度成正比。一个理论只有成为人人都能明白的常识,才最具理论价值!
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各个层次的构成原理,需要不同研究层面的人去发现。假设你有研究能力,总有一个突破点在等着你。系统原理使得不同系统层次的研究成果都能互相印证、互补印证,且最终能互补应用!包括各个学科都能互补研究,互补应用。基于物理系统论放飞你的思想,任何学科都不再泾渭分明,都有你的用武之地。如果你具备物理系统论思维方式及理论功底,你对任何学科都不会觉得陌生,如能深入进去找到交叉结合点,就是你的突破点。张开你的双臂,拥抱物理系统论时代的到来吧!
参考文献:
[1] 冯劲松.广义宇宙相对论.In: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首届年会论文集(上册)【J】.格物,2003.12.26:61-84。
[2] Feng Jingsong.General Universe Theory of Relativity【J】.Matter Regularity,No.2004(1),Vol.4,Sum No4:76-113。
[3] 冯劲松.广义宇宙相对论【C】.郝建宇,宋正海,杨金城,陈道馥,孟庆潭,沈卫国.时空理论新探--相对论再思考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14-143。
[4] 冯劲松.宇宙相对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待出版,2018。
[5] 冯劲松.用原子的发射光谱对氢原子、氦离子、氦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实测与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4,第23卷增刊:78-86。
[6] 冯劲松.论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测量原理、仪器、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07.4,第28卷第4期增刊:95-100。
[7] 冯劲松.用原子的发射光谱对氢原子、氦离子、氦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实测与研究【J】.科学研究月刊,2007.2,总第二十五期:166-170,美国教育科技出版社、香港新闻出版社。
[8] 冯劲松.关于用红外热像仪测量永磁体磁场相互吸引时其表面温度变化的实验报告【J】.格物,2010.1,第十卷总第37期:1-5。
[9] 冯劲松.关于用精密电子天平测定“100G移动硬碟”资料存入、删除前后重量(万有引力)变化的实验测量报告[8]【J】.格物,2012.1,第十二卷总第49期:1-5。
[10]冯劲松.实验观测到桶内水的温度自然升高比环境温度高10℃以上的物理现象【J】.格物,2014.4,第十四卷总第64期:1-12。
[11]冯劲松.用原子的发射光谱对氢原子、氦离子、氦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实测与研究【J】.科学研究月刊,2007.2,总第二十五期:166-170,美国教育科技出版社、香港新闻出版社。
[12]冯劲松.光子品质的实验测量【J】.量子光学学报,2004,第10卷增刊:45,由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13]Feng Jingsong.Experimental Survey of Photon Number in The Light Quanta (hr) and Study of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Moving Photons and Moving Electrons Outside Atomic Nucleus 【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欧洲瑞士出版的(关键工程材料)杂志第364-366卷(2008)pp1221-1230页上。
[14]冯劲松.运动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相互精确定量调控机理【J】.红外与镭射工程,2008.6第37卷,增刊上。
[15]冯劲松.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J】.格物,2004.8,第四卷总第7期。
[16]冯劲松.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In: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黄友直主编,湖南:发明与创新杂志社,2006.138~169。
[17]冯劲松.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待出版,2018。
[18]冯劲松.用卡文迪许扭称仪进行的动态真空实验首次证明引力波的存在:天体之间不仅存在着动态的万有引力、而且还存在着动态的“万有斥力” 【J】.格物,2012. 5,第十二卷 总第53期 2012年第5期。
[19]冯劲松.论地震孕育的能量成因与引力波调控机理【J】.格物C,2016.5,第十四卷第三期。
[20]冯劲松何沛平.论生物核聚变机理【J】.格物,2017.2,第十七卷总第80期。
[21]冯劲松范良藻.关于金、银、铜、铁、镍、铝、陶瓷等物质温度升高后重量减轻、温度降低后重量增重的实验报告【J】.格物,2017.3,第十七卷总第81期:39-47。
[22]秋浦.论冯劲松何沛平生物核聚变研究论文的前瞻性【J】.格物,2017.3,第十七卷总第81期:19-21。
[23]冯劲松何沛平.生物核聚变功能与元素平衡医学(简介)【J】.格物,2017.5,第十七卷总第83期:1-11。
[24]范良藻.相对论、量子论和牛顿力学相互融合——再创物理学辉煌(点评冯劲松新著《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J】.格物,2018.2,第十八卷总第86期:13-20。
[25]冯劲松何沛平.论人体特异功能的物理机理【J】.格物,2018.3,第十八卷总第87期:31-46。
[26]冯劲松何沛平.论人体特异功能的物理机理.In:2018国际华人超心理学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印大明、吴政秉、吕应钟主编,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59~91。
[27]冯劲松何沛平.生物核聚变功能与元素平衡医学(简介).In:2018国际华人超心理学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印大明、吴政秉、吕应钟主编,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236~274。
[28]王迪兴.准全息元数学模型-智慧机的理论基础.In:全国首届智慧型机器人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10月,西安
[29]王迪兴.整数群结构神经网路.In:国际神经网路大会论文集【C】.1998、10,北京。
[30]王迪兴.准全息元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31]王迪兴.自组织计算原理与技术.In:第六届中国人工智慧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3.8:75~78。
[32]王迪兴.准全息论.In:中国人工智慧年会论文集【C】.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12.1 。
[33]王迪兴.智慧模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In:中国人工智慧年会论文集【C】.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12.1。
[34]王迪兴.能否突破电脑的计算能力.In:中国人工智慧年会论文集【C】.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12.1。
[35]王迪兴.计算理论需解决的根本问题【J】.电脑教育,2004、2.3期合刊。
[36]王迪兴.准全息系统论及智慧电脑【M】.长征出版社出版,2004、9、28
[37]王迪兴.智慧计算技术的现实战略选择【J】.新经济导刊,2005第一期
[38]王迪兴.21世纪的电脑In:2006中国科协年会优秀论文集【C】.中国科协,2006、9、18日。
[39]王迪兴.准全息系统论
注1:回顾物理研究科学史,特斯拉曾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方法,进行电磁力和引力研究,爱因斯坦则以假设和数学演绎为主的方法,进行电磁力和引力研究。因爱因斯坦的研究方向成为主导方向,特斯拉的研究方向被埋没了70多年。摆脱爱因斯坦的误导 回归特斯拉的研究方向是必然趋势。冯劲松是回归特斯拉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取得电磁力和引力研究重大突破。
注2:冯劲松证明人体包含7种物态,根据系统完备与不完备的统一原理可以断定,人体一定会为进化预留空间,一定有包容超导态的潜能。这是人体具有特异功能的物理理论基础。
注3:易经有万经之首的美誉,能有效的解释宇宙的生成及演化过程。其理论的有效性相比于其它理论亦首屈一指。但任何理论都需有一个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易经也不例外。易经的定性描述有余,定量描述不足,在2值中间需要有图1图2一样的结构描述。
注4:超越了单因果关系概念范畴,建立了多因多果互为因果概念体系,因而极大的扩展及丰富了辩证法的内涵与外延。
注5:物理化学的分科是荒谬的,是科学史的重大失误。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物质基因图谱,是物理学研究的最现实基础,所有的物理学研究,都不能脱离这个基础,都应丰富完善这个基础。基于这样的基础才能稳固的构建物理学大厦。
注6:分子系统的动力学原理,可以推广到宇宙宏观运动天体与天体的量子动力学规律上,和更基本的微观运动粒子与微观运动粒子之间的量子动力学规律上。通过创建“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第二定律”,来研究宇宙天体之间在引力和斥力相互转化调控作用下,其周期性运动变化规律。创建“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第三定律”,来反映核力的计算和规律,研究电子内超光速运动着的光子的运动规律,和原子核内超光速运动着的电子的运动规律,以及中子与质子结合成原子核的机理。
注6:电子运动速度与物质形态的关系
①、同种物质,物态从超导态向固态、液态、气态、中子态逐步转化时,其内部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逐步增加,即电子作加速运动;物态从中子态向气态、液态、固态、超导态逐步转化时,其内部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逐步减小,即电子作减速运动。当物质变为超导态时,其内部电子减速至零;物态变为中子态时,其内部电子加速至2.99792458×108 ,电子掉入原子核与质子中合成中子态。当固态、液态、气态转变为电离态时,内层电子作减速运动,当转变为负离子态时,其内部(层)电子作加速运动。同种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其内部电子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是:从一种较软的同分异构体变为较硬的同分异构体,其内部电子作减速运动。从一种较硬的同分异构体变为较软的同分异物体,其内部电子作加速运动。一切物质形态转变为生命态时,其电子要作加速运动。即生命态与非生命态的主要区别是同种元素原子内的电子的运动速度不相同;并且,在生命态中,其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较大;在非生命态中,其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较小。
②、原子内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自然界的物质有八种形态,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温度是表征物质吸、放电磁波多少的,经研究得到温度与表征物质形态的有关物理参数的相互关系如下:随着物质温度的升高,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逐步增大,在中子态下,电子加速至极大值2.99792458×108 ,随着温度的降低, 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逐步减小,在超导态下,电子减速至(极小值)零。
③、原子内电子受到其本核库仑吸引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随着物质温度的升高,电子受到的库仑吸引力逐步增大,随着温度降低,电子受到的库仑吸引逐步减小。在中子态下,电子受到的库仑吸引力为最大值,在超导态下,电子受到的库仑吸引力为最小值(零)。电阻的本质是原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吸引力,故在超导态下,电阻为零,在中子态下,电阻为最大值。
④、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与温度的关系是: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升高,其轨道半径逐步减小;在中子态下,其轨道半径为极小值,在超导态下,其轨道半径为最大值。
⑤、原子半径与温度的关系: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升高, 其原子半径要逐步缩小,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降低,其原子半径要逐步扩大。在中子态下,原子半径为最小值,在超导态下,原子半径为最大值。
⑥、原子核和原子核之间距与温度的关系: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升高,原子核之间距要逐步增大,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降低,原子核之间距要逐步减小。在中子态下,原子核之间距为最大值,在超导态下,原子核之间距为最小值。
7、原子体积与温度的关系: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升高, 原子体积要逐步收缩;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降低,原子体积要逐步膨胀;在中子态下,原子体积为最小,在超导态下,原子的体积为最大。
8、分子体积(物体体积) 与温度的关系: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升高,分子的体积要逐步膨胀,随着物质温度的逐步降低,分子的体积要逐步收缩;在中子态下,其分子体积为最大值,在超导态下,其分子的体积为最小值。
注7:分子系统的动力学原理,可以推广到宇宙宏观运动天体与天体的量子动力学规律上,和更基本的微观运动粒子与微观运动粒子之间的量子动力学规律上。通过创建“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第二定律”,来研究宇宙天体之间体在引力和斥力相互转化调控作用下,其周期性运动变化规律。创建“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第三定律”,来反映核力的计算和规律,研究电子内超光速运动着的光子的运动规律,和原子核内超光速运动着的电子的运动规律,以及中子与质子结合成原子核的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