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缘
一本由中国资深民俗学者吴理人主创的大型文献类图书:《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终于正式出版了,《运河南端民俗图志》全志共分为老遗产、老物件、老习俗、老民谣、老风情、老味道、老手艺和老行当等十二个系列民俗画。 《图志》里画作中的内容和故事皆来源于一条河,一条流经吴理人家门口千年却不干涸的大河,她是一条纳百川而不拒,利万物而不争,陪伴着吴理人先生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的大河——中国大运河(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一、天下万物都有定数
吴理人先生在运河边生活、学习和工作了一个甲子年有余,他的所经所感所思,都化作了他手中秃笔下的笔墨丹青,就因为这条母亲河,使得吴理人绘尽“杭州千年古韵,情系大运河南端市井百态。”而这一切都缘于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民俗文化的氛围中,那种深入骨髓、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得他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一个少年的梦想,而今这一切又将把他带回到他的出发之地。
一个人一辈子选择并坚持做好一件事,应该都是源于自己的初心。吴理人先生能穷其一生研究并创作民俗画的初心,那就是——纯粹。尤其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纯粹愈发地显得弥足珍贵。为什么要纯粹?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之多的悠久历史的大国,如果不纯粹,情何以堪!
吴理人先生有一方他经常使用的图章“唯我天相许”,他说:“老天生我就是为了让我传承、传播杭州历史文化为己任!”一路走来他始终不离杭州文脉,吴理人先生的系列固守而创新题材的民俗画,在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古钱塘(现杭州)城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因为他为这个城市留下了很多能够代表这个城市文化符号的作品:《鼓楼》《灞子门外丝篮儿》《吴山天风》《龙井问茶》《孩儿巷》《宝极观巷》《塘栖古镇》……而且他还以“我用我法”的创作观和“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的美学追求,赢得了不少荣誉。他开始画杭州,完全是怀着深厚的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片感情,即使曾受到过社会的一些不公和鄙夷,但仍旧“自任以天下之重如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欤”以此来为底层百姓立传,为大运河民俗文化定格,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位本土艺术家应该做的事。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是一本集艺术、文化、历史和地域价值的文献类图说民俗史,讲述吴理人先生这六十多年来所见所闻所感,希冀能通过曾经生活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像:挑水阿二、代写书信和阉鸡等等普普通通小老百姓;一座座如:德胜桥、拱宸桥、广济桥、祥符桥等老桥;一幢幢老屋和一条条老街……的命运来隐喻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文化。宏大叙事的侧重点是希望通过那些厚重的作品背后引起人们的青睐和遐思,对现实精神的倚重,对历史小人物命运题材的关注等等。画作所包含和反应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宽广程度、人性的深度、思想境界的高度,这一切的一切是要看作者精神资源是否丰厚,折射的文化精神及其人性蕴含以及文本的创新程度达到了怎样的水平,而不是固步自封,是比较的审美关照与反思。
“民俗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部分。在今天,世界上许多文化、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已经建立起这门科学,有些国家这方面还有相当高度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是有着三千年以上文字记录历史的国家,是拥有几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国家,是在今天的世界上具有优越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国家,难道我们可以没有一部比较像样的民俗志和民俗史著吗?难道我们可以没有足以列入世界这门科学书库的专门论著吗?目前我们这种荒凉的景况,是不应再忍耐下去的!现状非迅速打破不可!”这是中国著名民俗学先驱顾颉刚先生四十年前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心,这些话一直久久回旋在吴理人先生耳畔,从未消失。
“当人们谈论到画运河历史文化,便自然会想到你吴理人”有很多相识与非常熟悉他的朋友这样和吴理人先生说到。我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吴理人他画的是非常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的民俗画,杭州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如不深入、体验和感悟,确实很难描述它的城市特征;而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曾经的杭州景象,缘于吴理人先生身后几十年默默努力所留下的一系列有关杭州这个城市主题文化的书籍:《钱塘里巷风情》《运河杭州风情》《运河南端市井绘》、中英文版《G20画说运河》《章太炎故居与仓前老街》和《跨越钱塘》等几十本所记录的画面的定格,还有吴理人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宣传这个城市文化和对坚持的追求! ! !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无疑又将是留给后世的一本不能被称为一尊“金鼎”的金鼎,而或肯定是一本见证了这个杭州运河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史书!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坚持画运河四十载,走访当年他左邻右舍生活在运河边或一辈子工作在运河边上的几代近上千位老人,从而保证了它的内容和故事沉积与流传,而这一切的一切若没有他所处在这个特殊时代的亲身坎坷经历和切身非常人生活的感悟,到现在他可能连一个故事也写不出来,吴理人先生这一生或许都在为《运河南端民俗图志》这本书做准备。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问题是如何唤起它的灵性。正如吴理人先生所说:“入乎其内,超乎其外”。
吴理人先生的爷爷吴扬武从小读的是私塾,深知文化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吴理人先生还很小的时候,既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还是常常都会让吴理人去对面小人书店用一、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抽时间讲给吴理人他小人书里的《七侠五义》《白蛇传》等民间故事听,那段往事成了吴理人先生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之核……随着他慢慢地长大,开始了学习到参加工作,后来又有幸遇到了他那个时代生命中的不少贵人:王伯敏、徐规、倪士毅、沈祖安、邹梦禅、余任天、张怀江、李震坚、朱恒、潘景友、朱颖人、陈冰心、孔仲起、包辰初和叶尚青等前辈和老师,他们平常的言谈举止,使在民俗方面懵懂中的吴理人先生逐步觉察到民俗文化对他的创作乃至今后整个生命的意义(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将不同凡响,这一份份无心插柳的教诲记忆不仅给他和他的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也培育了他的想像力。哲学家牟宗三有一种说法:“个人的禀赋虽有厚薄高下的不同,每个人潜在的才能却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的门径和入口。每个人都在寻找、碰撞,很多人终其一生,仍然恍恍惚惚,纵有不世之才亦只能寂然泯灭。一旦撞对门路,便能登堂入室,擦出火花,其生命必能发出熠熠光华。鲁迅如此,维特根斯坦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加西亚•马尔克斯亦是如此。有时,正确的道路就在眼前,而行人往往会以一念之差而倏忽错过。其中的奥秘本来就属于生存的一部分”。吴理人先生的机缘应了天下万物都有定数,如同“命运”两字,命是天定的,运是人为的;命不可变,但运可以改。吴理人先生画杭州画了几十年,杭州成就了他,而大运河文化带将使吴理人走得更远。
二、运河尽揽入画题
吴理人先生的价值在他的作品上,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在城市的大变迁中所留下的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许多作品不可复制,而非他曾经的名头或是遭遇,更不是创作年限的长短,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创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湖墅自古繁华
据清高鹏年《湖墅小志》记载:“湖墅乃杭城北郭一隅耳。顾推而广之,则上自武林门,下至北新关,以及西则钱塘门而抵观音关止,东则艮山门而抵东新关止,概谓之湖墅,湖墅之大可知已。水陆互市,商贾骈集,旧名北关镇。”湖墅的商业和手工业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已经相当发达,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湖墅的城市形态。湖墅作为杭州的主城区之一,旧时湖墅长亘不过十里,居民不满万家,而村圃田塍在其中。 “新丝卖得贯腰缠,一路归途生晚烟”的运河风貌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像与寄托。湖墅从宋之前的发展至今千年,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一成不变成为今天的闹市,“金江干,银湖墅”“城里小生意,湖墅大生意”说的都是湖墅持续不断变化才使其成为名区的有力证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提交的“中国大运河”申遗申请,吴理人先生非常有幸在这天被特邀创作《拱墅自古繁华》图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该画作又被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制作成大型铜雕。拱墅区凭借大运河申遗成功从此彻底改变旧棚屋区,从此换发出新时代新风貌,成为世界文化人们向往的游览地。
吴理人对杭州运河重大题材类型的作品创作还是有着他自己的独特优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杭州人,能画杭州事。”他所创作的特别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桑秧会》 《重阳登高》《祥符花朝节》《皋亭修禊》等,由于阐述和重构了早已消失的历史文化的隐秘存在和复活了被湮灭的历史记忆,这些内容和题材全是他几十年所见所闻,当然这些内容和题材经过了他个人的理解和创想,使得它们更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个人认为作为一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在尊重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应该有自己独到的个人追求,风格即人。用心看运河,用笔说历史,令他惊喜的是,一路走下来一直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而这些画作给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这对提升我们对人生、现实,尤其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后运河时代进行了有比较的审美关照和反思。
(二)运河有太多的故事
曾经靠运河谋生被杭州人称作“江北佬”的船民和踏儿哥及塌江佬,有不少是吴理人先生居住在湖墅米市巷时的老邻居;据传他们很多人是元末明初陈友谅部属的后代,他们先辈与朱元璋等一起反元,后朱元璋杀了陈友谅当了皇帝老儿后便将他的部属贬为渔民、贱民,不准上岸,不能与平民通婚,更不准科考应试,使得这些人一代代过著一生漂泊不定的日子。他的《河上婚庆》画作就是描述当时那些长年在水上讨生活的船民,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儿女成年后,多数只能在船上成亲,繁衍子孙,现今只能在画中去了解那个年代运河的无奈历史。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画画如同唱歌,不独唱声,还要唱情,一幅好的上佳画作就是要声情并茂。
中秋赏月,老底子杭州运河边有在拱宸桥、北新桥等桥上赏月的习惯,因为那个年代桥的周边还都是民房和田野,桥便成了赏月的最高地方。坐落在运河桥上赏月最有名的那要数老德胜桥,因为它与南宋名将韩世忠有关。当年苗傅、刘正彦因不满南宋皇帝赵构的偏安政策,趁机造反,南宋危机,南宋名将韩世忠得知后勤王救主,大败苗傅、刘正彦后得胜路过夹城巷老桥,至此老桥更名为“得胜桥”,后因明清时期此地居住了一位以道德规范做人的老学究,便又更名为“德胜桥”。
(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周易》有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中的画作,是伴随着三十多年前杭州老城大拆迁、大变样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画种——大运河非遗项目民俗画。它的主题精神是江南特有的风貌给人以特别的怀念所折射出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吴理人先生作为一位本土文化研究者和画家,非遗运河民俗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常年走街串巷,《十里银湖墅》《上塘河》《中东河》等都是他写生的内容,并从中汲取了创作灵感,以充满他个人情感的视觉语言记录著那些被遗忘和正在消逝的城市变迁的足迹。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积累了不少的创作经验和方法,如他在探索如何画《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民俗画》艺术创作的奥秘中,让他逐渐走出了一条既尽可能保持江南原生态二十四节气旧貌,又追求形式美感,使其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兼具时代特色的独特意境之美感之作。绘画的定格并不只是留住事件最美好的一霎那,而是藉最好的一霎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吴理人先生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民俗画》一经面试,就深受欢迎,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浙江省非遗文献馆等收藏。
杭州是一座江南水乡城市,水墨江南民居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藉以感时忧世的对象,使得对待它们就像像对待老歌一样反复地浅吟低唱。不断地供人们玩味和体悟,寄情托兴的移情对象,若究其因,虽千头万绪,都终未能出离“乡愁”这令人扼腕感兴的审美认知意向。他的民居要创新,必须机杼自出,大道直行,以极简洗练的笔触,着重画出原型并创化为艺术形象和人格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却又超乎其中的别样而本真的“民居”形象。将粗放简约的史诗性笔致,贴近返璞归真,达致水墨淋漓的江南味。吴理人先生的创作之路始终秉持“以精神相应”的艺术理念,着眼于当地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坚守中国绘画写实与写意性笔墨的书写与抒发,巧借融汇西法,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题材画法与杭州特有语言方式的相结合,从自然与现实生活中探寻“发表个性与自己感想”的图形新貌,希望走出一条自说自画的画路来,不拘泥于一笔一画,而以能否完美表现自然对象为是——运河尽揽入画题。
民俗画的创作,在于它的文本和内容主要出自本土本乡人之手,得之于人文修养的水平和沈淀,民俗画的本体是通俗,是文化醒悟之一体,具有言善的落地符合大众民间审美趋向。吴理人的民俗画以及他个人早就频频被《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央视纪录片》《朝日新闻》和日本东京国家电视台、德国国家电视台及台湾东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报导和出版书籍,并将原本不熟悉、不了解的世界读者吸引进来了解杭州、了解中国运河文化的队伍中来,吴理人先生这一路走来的坚持皆源于从小的家教,使得他始终坚信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谈热爱自己的祖国。
尽管吴理人先生无意中被历史推到创作民俗画的艺术前沿,潜心研究民俗文化几十年,但他这却是孤独的个体劳动,我想他一路走来,一直生活在民间靠个人努力一定十分地艰辛,而且他又是一位非常求真的学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完全是凭自己的良心和爱好还有就是责任,有时为了弄清楚某一地方一个历史掌故,却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进行反复调研和查阅相关材料、或询问当事人,他常常要痛苦承受因对方的误解而错失良机感到有种无力回天的遗憾和内疚,但值得欣慰的是,吴理人先生多年的辛苦和努力没有白费,使得在当今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了他应有的贡献,造福后人,功在千秋。特别是大型文献类《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的出版,必将引起大运河沿线城市和一切热心关注中国文化的国内外人士热捧,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了解、参照和借鉴的好书,吴理人先生能有今日之成就,这一切的一切全源于其对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 !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画作。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画作。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画作。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画作。
《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