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曉虹
關鍵字:概念語言,和絃語言,和絃語義,調性,無調性,編譯
提要:人類有史以來一直使用著兩套語言系統:命名符號語言與和絃語言,習以為常反易忽視,很少人注意兩套語言現象的含義,更少科學比較。選擇一些範例,如:哲學、科學,音樂,繪畫,宗教等,定性、定量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精神是概念語言與和絃語言二層存有(狹義)。
(2)精神是調性、無調性二層存有(廣義)。
狹義定義為精神的構成形式,廣義定義為精神的作用原理。
精神的二層存有是世界觀差異的主要原因。
所有和絃的構成符合量子化定義:其物理量的數值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地任意取值,具有離散變化最小單元;這一現象及其意味的任何可能也在關注中。
14-1、語言
語言是精神的主要載體,本文討論的“語言”包括“概念語言”與“和絃語言”。
人類早期文明大多含有和絃語言成分(音樂,宗教,形而上學等),可能的原因是對概念語言(命名符號)依賴較低,文明的進展伴隨著對概念語言的使用增加,和絃語言成分呈遞減趨勢。
14-1-1、概念語言
概念語言是一個無調性工具系統,也是多數人最熟悉的精神載體,其原理,過程特徵決定其用途與局限。
概念語言是命名符號語言,有如下特徵:
1、命名符號語言(及思維)來自觀察主體對客體的命名,命名過程產生一個客體的替代符:命名符號,主體用命名符號進行思維,命名符號與客體之間的差異形成主、客,心、物差異,差異表現在:命名替代符沒有客體的自然屬性。(如:“太陽”這個“命名符號”並不等於、也不具有太陽的物理屬性。)
2、命名替代符不含自然語義(詳解見後),其語義是由習得性條件反射賦予人工語義,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3、條件反射是概念語言的生理學基礎,隨機噪音信號與感知經驗之間的條件反射關聯是符號性語言的形成原理,沒有這個關聯,噪音信號不能形成命名符號,不能被識別和理解(如:新生兒對語言的反應)。
人類的知識大多以概念語言方式積累,如:哲學,科學。人們習慣把基於概念語言(命名符號)的思維活動看作精神的同意詞,原因是多數人不熟悉精神的物理形式——存在於音樂與繪畫中的和絃語言。
14-1-2、和絃語言
和絃語言以離散頻率分佈為語法形式,有著專用的數學模型:記譜法,二層構造形式,後臺是十進位數字學運算,前臺是十二進位代數式,表達離散頻率分佈關係。
和絃語言形式直接出現在音樂與繪畫上,巴赫,莫札特,莫内,梵古等均留下大量和絃語法構成樣本,和絃語義也常以體悟,內省方式獲得,並隱含在一些知識系統中,如:宗教。
概念語言(命名符號語言)只有符號的形式和作用,和絃語言具有物理(能量)的形式和作用,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和絃語言具有兩種作用:
1、基於離散頻率分佈邏輯的時間、空間、資訊描述系統,基本“單詞”為“和絃”,和絃連接構成和絃語句,產生時間、空間、情感、自然道德等語義描述。在繪畫,音樂中能夠較方便的觀察其語法構成,能不同程度(通常較含混)領悟其語義。
2、和絃語言中包含有生命的目的與原因,類似可編輯、執行的程式。
沒受過完整的和絃訓練(音樂學與和絃繪畫)或許無法理解上面兩段文字,和絃的作用需要系統內觀察者,系統外觀察者無法觀察和絃的作用,也無法向其論證。
和絃和聲現象的難解之處還在於其語法、語義的來源,目前沒有任何可靠證據表明他對命名符號語義有著依賴、繼承性。
和絃語言具有顯著的物理形式和作用(量子化特徵的離散頻率分佈),但當他出現在莫札特的音樂,莫内的繪畫中時,又是精神現象,至少傳達著“情感”“自然道德”這類“和絃語義”,和絃語言既具有時、空描述等物理性語義,也具有情感,道德等精神性語義,同一系統具有不同質的語義描述,這也很難理解,在和絃語言中,精神、物理(物質)過程無法區別。
和絃語言沒有人類語言由命名過程帶來的名、實差異,心-物對立,其語義不依賴命名過程,它所呈現的“精神”特性只是和絃的物理能量、資訊作用,其性質應是“物理語言”或“自然語言”,所呈現的是“物理精神”或“自然精神”,也就是說,在人類的命名符號語言之外存在一個物理、自然的精神層,並有著不同的邏輯規則。
和絃語義:和絃語言含“語法”、“語義”兩部分,前者可以通過和聲學、和絃繪畫的學習掌握,後者卻很費解,因為和絃語義不屬於命名符號系統,很多人即使能感到其作用也難以說出,且個體差異很大。
和絃可以描述時間(音樂),也可描述空間(色彩繪畫),兩者存在語義區別,和絃的空間描述語義;如:開弦,閉弦,一維弦,N維弦,空間層級等只能在空間系統(如:色彩繪畫)中被觀察,識別。
和絃的自然道德語義與和絃的空間描述語義高度相關,迄今為止,我們也只能在和絃空間描述中識別其自然道德語義。
和絃語義既是精神問題,也是自然問題;涉及:起源,作用原理,存儲、執行等諸多問題,這些對人類可能都是長期的難題。
14-1-3、編譯
精神是概念語言與和絃語言二層存有,兩者之間存在可編譯性,類似電腦的高階語言和低階語言。一些概念(命名符號)只有在編譯為和絃語言後才能被真正理解,編譯現象的觀察需要特殊的條件。
命名符號編譯為和絃描述語言(物理語言),應產生可執行性。和絃語義體驗被命名、生成概念,產生可理解性,兩者之間應存在一個的編譯器,以未知的方式承擔著兩種語言的互譯。
兩個語言層的編譯如發生在概念語言與生命的和絃系統之間,概念語言會引起生理反應,這可能是過敏氣質,冥想,催眠術,乃至宗教的作用原理。
觀察編譯現象很難,這裡需要一個前提:當概念被編譯為和絃態,或者和絃態呈現為概念時,觀察者能夠通過某種方法觀察到和絃結構和作用,這裡便需要“特殊觀察者”——具有和絃觀察能力的觀察者,通過和絃繪畫例圖,經絡傳感等都能觀察編譯現象,但可能不是人人可以重複。
某些概念相對容易觀察到編譯現象,如:善、惡,愛、恨,神、魔等對立性、非實體概念,而且,一些命名符號只有在編譯為和絃語言後才能被真正理解。
14-2、調性與無調性
精神含調性、無調性兩個基本層,由兩類特徵和絃產生,形式上完全是物理差異——離散頻率分佈差異,但是產生的卻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精神過程,精神過程依賴物理過程?下面筆者儘量通俗的介紹兩者主要差異。
(1)和絃調性層含有自然語義,即:和絃結構產生的和絃語義,這種語義是物理形式(離散頻率分佈)的未知作用,他與概念語言傳達的符號語義有著不同的原理。我們可以通過調性系統內的“內觀察”從調性音樂,繪畫等各類和絃現象中觀察到這些語義。
和絃調性層含有自然道德(善、惡,愛,恨等)、生命層級(人,獸等)語義,具有相應的語法結構,顯著的物理形式(量子化特徵的離散頻率分佈),似有阿賴耶識的特徵。
(2)無調性(無調特徵和絃,無調性完結)層不含自然語義:無調性作用遮罩了調性層中的所有和絃語義,只能用於圖形、符號識別,無調性符號也可以通過習得性條件反射過程被賦予人工語義,人類的概念語言是典型的無調性人工、符號語義系統(見:14-1-1)。
調性系統與無調性系統均可產生精神活動,區別在於:調性系統的精神過程是基於和絃語法,語義的自然(物理)作用,無調性系統的精神活動是命名符號(通過習得性條件反射關聯賦予)的人工語義作用。
調性、無調性是兩種典型的和絃狀態描述,但和絃和聲學中也有一些過渡形狀態。
對命名符號語言,可以有任何選擇(學,不學,學何語種?),但和絃語言與生俱來,無法選擇,不管知不知道他的存在,他都發揮自然法則的作用,理解其作用,意義不言而喻。
多數時候,和絃作用藏在概念語言的後臺,只有在音樂、繪畫等現象中會出現在前臺,為人類提供一個觀察另一精神層的視窗。
該文摘自:《和絃邏輯與和絃繪畫》ISBN:9781370273348(曾用名《平均律邏輯與平均律繪畫》)第十四章。
作者簡介:李曉虹 (Li xiaohong),中國,四川,《平均律邏輯與平均律繪畫》等書作者,學人,藝術家,原宜賓師範講師,宜賓縣文化館講師。致力於和絃理論擴展研究。
閱讀: 16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