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繼2005年世界“科學共同體”把這一年定名為“世界物理年”,為紀念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對愛氏的“相對論宏論”大事歌頌與讚美之後,十年後的2015年,“科學共同體”再次掀起了全球性的針對愛氏“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的氣勢浩大的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具有標誌性的是世界頂級科學雜誌《科學》出版了一期專刊《廣義相對論》。有媒體稱,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震驚世界的廣義相對論,一舉成為藍色星球上最聰明的人之一。互聯網上更傳頌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其中的一句話是:“任何一個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複雜,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則需要天分,以及很大的勇氣。”襟懷坦蕩,是愛氏的一貫風格。早在1930年,他在所發表的“我的信仰(What I Believe)”一文中就謙遜地說:“我自己受到了人們過分的讚揚和尊敬,這不是由於我的過錯,也不是由於我自己的功勞,而實在是一種命運的嘲弄。”在新世紀之初,霍金發表了《相對論簡史》一文,文中如此高度地讚頌愛氏的偉業:“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原因不在於政治,也不在於經濟,而在於科學技術——直接源于先進的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沒有科學家能比愛因斯坦更代表這種科學的先進性。”霍金先生也是一位誠實和坦率的人,他在該文中還向讀者提供了如下的兩條資訊:(1)到現在我仍然每週收到2至3封信,告訴我愛因斯坦錯了。(2)1933年,……當被告知一本名為《反對愛因斯坦的100位科學家》的書得以出版時,愛因斯坦回答說:“為什麼要100位,一位就足以證明我錯了,如果我真的錯了的話。”【1】霍金真的是一個老實人,他還在其大著《時間簡史》中向世人披露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史實:1919年,一個英國探險隊從西非觀測日食,指出光線確實像理論所預言所的那樣所偏折。……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後來人們檢查這回探險所拍的照片,發現其誤差和所企圖測量的效應同樣大。他們的測量純屬是運氣……【2】
能趕上互聯網時代的人是幸福的。對於百年來論爭不止、真偽莫辨的“愛氏相對論宏論”這樣的世界頂級難題,正本清源揭其真相已經不是天大的難事了。對於愛氏所炮製的“狹義相對論”中錯誤的不可救藥性,以及應將“廣義相對論”正名為“愛氏引力論”(或“引力本質論”等)以排除其對學界獨立地破解“狹義相對論”所帶來的牽制和干擾,筆者均有專文論述向學界奉獻求正【3】。現本著“低碳”的精神,本文再就“愛因斯坦質能方程”這一代表作,運用最通俗和平實的語言作一“短平快”式的評論,力求實現“連根拔”的目的。文中如有謬誤不當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以訛傳訛人云亦云之“大公式”
打開互聯網,鍵入“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大公式”,或是“物理學的五大核心公式”,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都赫然在目,並名列前茅。其實,即使沒有互聯網,即使沒有像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向讀者進行“評優調查”這類活動結果的公佈,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同樣會深入人心——對於缺少物理學系統知識的社會大眾來說,對愛氏質能方程重大意義的評定決不會只是“名列前茅”,而必然地應當“名列榜首”才對。這是因為,將近一個世紀來全球圍繞愛氏相對論的“造神運動”,業已在大眾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種認知導向和思維慣性,而形式那麼簡潔、優美,又有那麼扣人心弦的“神話傳說”的愛氏“質能方程E=mc2”,早已成為了充斥於全球每個角落的偉人愛因斯坦的“專用圖示”!
但是我們畢竟還是需要深深地感謝互聯網,感謝一切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的許許多多物理學大師和能工巧匠們(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麥克斯韋、佛蘭克林、瓦特、愛迪生等等等等),以及當代資訊技術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因為正是有了互聯網,由學閥和某些精英所把持的“科學共同體”的話語壟斷現象已經“風光不再”了,而真正具有實質性的意義的,是挑戰權威、揭露謬誤的真知灼見的廣泛交流和快速傳播有了可能,“謊言重複千遍就成為真理”的可悲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試問今日無論是專業的物理學工作者,還是業餘的物理學愛好者,可有人能講得清楚、弄得明白愛氏的“質能方程E=mc2”究竟是怎樣得出來的,它的確切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又經受過哪些實踐的確切檢驗呢?——我們打開愛因斯坦先生從26歲作為一名科學知識的“偏才”和做“白日夢”的高手,為了拋出“質能方程E=mc2”所撰寫的“奇跡論文”,以及爾後數十年間他為此不斷地“炮製”的一系列新的論文和著作,竟然找不到對此偉大公式的實實在在的完整推導和論證。反之,我們倒是發現在愛因斯坦之前明確地提出並正式發表“E=mc2”公式的確是真有其人,這就是義大利學者De Pretto,他的文章在1903年提交,發表在1904年2月出版的《威尼斯皇家科學院進展》刊物上。有分析認為,由於種種人脈緣由,愛因斯坦應是De Pretto 此項工作成果的及時知情者。【4】但Pretto沒有諸如提出“冒牌洛倫茲變換”那種非凡的“創舉”,以及向公眾發出(在日全食時將可以觀測到的)“光在引力場中的彎曲”的偉大預言此類足以驚世駭俗的“大名堂”,當然不會有像天文物理學界大名人愛丁頓,以及知名物理學家朗之萬等人那樣的“人梯”來舉薦他——事實上,由Pretto所首先提出的公式“E=mc2”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並不正確,其被“埋沒”也不是理論物理學的損失。
但正如愛氏自己所說的那樣,“我自己受到了人們過分的讚揚和尊敬,……實在是一種命運的嘲弄”。世界上無人能懂的愛氏的“質能方程E=mc2”,直到在其身後已曆60載風雲的今天,依然在全球還擁有那麼一大批“崇拜者”(包括許多名流學者),其所享有的天時地利人和實非同尋常也。“以訛傳訛、人云亦云”威力之大,由此亦可見一斑!
概念模糊邏輯混亂之大迷宮
品質和能量,是物理學上的兩個互相獨立的概念,並且在學界早已形成共識。
品質(mass),是指物體所含物質的數量;亦有將其解釋為“是物體所具有的一種物理屬性,是物質的量的量度,它是一個正的標量”。雖然可以有不完全一樣的表述方式,但基本看法是一致的。這是一個屬於經典力學範疇的物理學基本概念,它不考慮所研究的物體的形狀、體積、密度以及其微觀的內在結構和化學性能等,僅把它看成一個“質點”並具有一定的“份量”(即該物體所含物質的數量的標誌)。在經典力學裡,與之相關的“能量”只涉及到“動能”和“勢能(位能)”,而不涉及到“物質的內能”。至於“萬有引力定律”,在對品質的概念上並無新解。
能量(energy),其解釋就比較複雜和多樣了。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是品質的時空分佈可能的變化程度的度量,用來表徵物理系統做功的本領。”對“能量”給出統一的內涵定義是有困難的,但我們可以通過羅列其多種存在或表現形式,用“外延定義”來建立比較一致的概念。一種通俗易懂的解釋是:能量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按照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分類,能量可分為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能、輻射能、核能、光能、潮汐能等。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通過物理效應和化學反應而相互轉化。另外還提到,各種場也具有能量。至於對上面所羅列的“能量的外延定義”作概括性的內涵表述,有一種提法是:“能量是一種邏輯結構流動力”。此類解釋,往往只能是給人帶來一頭霧水罷了。
由上所述可見,試圖把“品質”和“能量”這兩個概念直接地“掛上鉤”,並把此兩者之間的關係用一個數學公式作出統一的(定量)表述,簡直是不可思議和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我們設想在面前放著“份量(重量或品質)相等”的同是一千克的木材、煤粉、汽油、泥土和砂石,或是“炸藥”,試問由它們能產生(或轉化)出數值相等(以焦耳為單位計)的“能量”來嗎?稍有化學頭腦者都知道在元素週期表中,從輕元素到重元素,不只是原子量在遞增,其化學性能還呈現出週期性的改變。放射性元素的出現以及後人所研製並成功地利用的“原子能”,並不單純到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學方程來表示其“品質”與“能量”之間的“定量關係”的程度。因此,1905年剛26歲的“物理學和數學癡迷者”愛因斯坦先生用他的創新之“力作”《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包含的能量有關嗎?》,試圖推出他想像中的“質能方程E=mc2”實際上並沒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的。當然,業餘物理學愛好者寫論文是值得鼓勵和讚揚的事,即使是錯誤的或無聊的觀點,編者看不准或看走眼而予以刊登,自有讀者來評判,或是最終由時間老人做結論。(注:時隔40多年後,愛氏在1946年又發表了《質能相當性的初淺推導》以及《“E=mc2”:我們時代最迫切的問題》。後來在國際上已有學者對之進行了尖銳的批評,認為此推導“既不符合經典物理學,也不符合相對論”。因為筆者已有專文徹底證偽了愛氏的“相對論”,故本文中對愛氏的這一“後補推導”不再涉及。)
愛氏的“質能方程”隨著放射性現象推進到原子能的發現和發明而引起全球性的轟動效應,此項“國際大玩笑”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邏輯:(1)基於“乙太猜想”而進行的“邁-莫實驗”的無果而終,給愛因斯坦提供了“一顯身手”的重大機遇;(2)1919年5月29日天文物理學界大腕愛丁頓率隊去西非考察日全食“驗證了”愛氏的“光在引力場中的彎曲”的“精確預言”,這件事通過媒體的炒作,使他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世界級的科學大明星——不只是在物理學界,連英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也成為了愛氏“廣義相對論”乃至包括“狹義相對論”在內的整個“相對論”理論體系的忠誠信徒……(3)核子物理學的深入研究推進到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造就了愛氏質能方程“譽滿全球”的大氣候,被科學共同體推崇為愛因斯坦的又一偉大的“經典之作”,其風頭甚至超過了他的“相對論”,而成為舉世婦孺皆知的佳話。(4)為名人臉上“貼金”的故事陸續地編造出來,並廣為傳頌至今:愛因斯坦是“原子彈之父”!(實際情況是:1939年7月,作為世界級的科學明星,愛因斯坦應邀簽署了一封由西拉德起草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建議製造原子彈的信。)
比輿論宣傳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全球性的“科學共同體”竟然將足以體現愛氏“質能方程E=mc2”的物理涵義的“質-能守恆定律”取代了原來物理學的兩個重大的基本原理,即“品質守恆定律”(亦稱“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其理由是:愛因斯坦在其論文中稱“物體的品質是它所含能量的量度”;品質與能量具有等效(等價)性。一言以蔽之:品質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品質,將它們“一鍋煮”就行了!
東拉西扯胡拼亂湊之大雜燴
關於科學研究的傳統步驟,是首先從實踐經驗(或實驗)和觀察資料出發,經過整理、分析,研究者在形成概念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所掌握的豐富知識和充分發揮想像力,提出理論上的假說,然後在新的實踐(或實驗)中經受檢驗並進行必要的修正。凡被以後的實踐證明為正確的,就上升為理論、法則或定律。在其中,由於歸納法,特別是其中的“簡單枚舉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相反地,演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在尋求新結果、獲得新知識方面的作用,比演繹法更大。在自然科學發展史上,牛頓是重視歸納的,他認為:“在實驗哲學中,我們必須把那些從各種現象中運用一般歸納而匯出的命題看作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沒有出現其他現象足以使之成為正確或者出現例外之前,仍然應當給予如此對待。”而愛因斯坦則強調演繹法,不太重視歸納和經驗定律。他認為科學家的工作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發現公理,第二步是從公理匯出命題,並用實驗來驗證這些命題與直接經驗的符合程度……愛因斯坦認為人們借助于思維,運用概念就能將我們的全部感覺經驗整理出秩序來。【5】愛因斯坦一生在學術上的“多產”然而“備受質疑”,同他過分地誇大“直覺”的作用(他的“思想實驗”拿手戲基本上都是“腦筋急轉彎”式的足以迷惑人們心智的“忽悠”),以及過分地仰仗“演繹法”的手段是分不開的。他在被學界大腕們吹捧成科學大明星後在世界各地發表的講演中,又在侈談“關於理論物理學的方法”時加入了新的元素,這就是“經驗和理性的永恆對立論”和“理智的自由發明論”。如他於1933年6月10日在英國牛津大學所作的斯賓瑟講座上如此說道:“我們所關心的是,我們這門科學裡的知識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即經驗知識和理性知識之間的永恆對立。……這些概念和基本原理都是人類理智的自由發明,既不能用這種理智的本性,也不能以其他任何先驗的方式來證明它們是正確的。”【6】如今我們就從愛因斯坦“提出”和試圖推導、論證“質能方程E=mc2”的實際例子來具體地分析一下。
如前所述,在大師級的物理學家中,牛頓是重視歸納法的高手。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是一條從觀察到理論的比較穩妥的路子,他能成為經典物理學的開山祖不是偶然的。當然理論高手還可以走“演繹法(從一般到特殊)的路子,這就要先發掘出公理,或確立“公設”,逐步地進行推理(包括數學推導)。這條路子的風險在於前提(原始命題)必須為真,否則全盤皆錯。我們在之前破解 “狹義相對論”的過程中,已搞明白了愛因斯坦所走的路子是先建立三個“公設”(光速不變、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同時性的相對性),然後通過他在發揮“想像力”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方程再逐步推導出“(假冒的)洛倫茲變換”。我們通過找出其基本的“思維脈絡”,再步步為營地跟蹤追擊和予以“各個擊破”,就能實現短平快地“連根拔”的目的。【7】愛氏的“質能方程E=mc2”,雖然問題比較集中和單純,但並不像愛氏的“狹義相對論”那樣有明確的《洛茲變換的簡單推導》這類可以“公開對決(包括在反相派和維相派之間)的靶子”,長期以來,整個科學界和社會大眾都是本著一種“對超級天才的盲目信仰和崇拜心理”來接受這種朦朦朧朧的“偉大公式”。時至今日,我們已沐浴在偉大的網路時代的明媚陽光之下,特別是我們一旦領悟並把握住了最基本的“術語學”和足以厘清“主-客關係”和“心-物關係”的科學哲學“本體論(ontology)”的嶄新的“方法論”武器之後,我們終於開闢出了一條披荊斬棘走出愛氏“質能方程E=mc2”百年迷陣的“蹊徑和捷徑”——通過運用新的方法論武器對“偉大的質能方程E=mc2”進行全方位的透視和剖析,我們發現它只不過是來歷不正或不明的物理和數學知識以及離奇想像的“大雜燴”的產物,並且我們今天已經有充分的事實和理據將其徹底地證偽:
——愛氏提出和論證“質能關係”的”的力作《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其行文的風格同他的奇跡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如出一轍,即用思想實驗假設情景和事物,然後將假想的事當作真事作出公式,最後說物理實際的變化遵從他的公式和結論。該文一開始就直接沿用了他之前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所得出的一個公式,接著再用他所慣用的那種“思想實驗假設情景”來說事,經過幾輪“推導“之後得出一個新的“方程”,於是便得出結論說:“從這個公式可以直接得知:如果有一物體以輻射形式放出能量,那麼它的品質就要減少……物體的品質是它所含能量的量度;如果能量改變了,那麼品質也就相應地改變……”文末還說:“如果這一理論同事實符合,那麼在發射體和吸收體之間,輻射在傳遞著慣性。”【8】在這篇文章中未出現“質能方程E=mc2”,但其怪誕的“推理論證”和模糊的概念陳述已有令人不堪卒讀之慨——我們不要忘了,作者只不過是一個26歲的業餘物理學愛好者,我們為什麼要苛求於他呢?
——仔細地研讀過愛氏“奇跡論文”的學者都有一個特別深刻的感覺,即愛因斯坦總是把他想要證明的東西(如“洛倫茲變換”和“質能方程”)在暗中當成前提,胸中早有成竹,只是數學和邏輯規則不允許他合理地推導出他想證明的結論,於是詭辯、數學上的故意錯誤和邏輯上的偷換概念等等都使用出來了。但“質能方程”並不像“洛倫茲變換”那樣曲折離奇,我們可以拿出直接的事實和理據來予以證偽。
——質能方程所反映的只是一個比例函數:物質的能量與品質成正比。質能方程中的光速並不是指該物體的運動速度,而只不過是把“光速的平方”當成一個常數,只有表示物質的能量隨品質的增大而增大的比例係數的意義。該方程對物體的運動速度沒有任何要求,好像靜止不動的和飛速運動的物體(物質)都“蘊藏”有同樣大的能量,實令人費解!
——質能方程中的“質”,不管是什麼種類,只要品質大小相等,其能量就相同——同時也不考慮能量的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動能、勢能、內能(如熱能)、輻射能等等,都一視同仁。原子彈爆炸了,所產生的巨大衝擊波、強烈的輻射以及閃光和熱量等等,其綜合的能量恰好非常精確地與放射性物質的“品質虧損”相當(乘以“光速平方”),豈非天方夜譚?
(對於化學能來說,一千克水和一千克汽油,它們能轉化出相等的能量嗎?據有關材料,同品質的核裂變能和核聚變能分別是化學能的250萬倍和一千萬倍!)
——按照今天“科學共同體”所確認的品質與能量具有等效(等價)性,用“質-能守恆定律”取代了原來的“品質守恆定律”(又稱“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既然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成能量(如熱能和輻射能等),那麼能量在什麼情況或條件下會轉化成物質,又是通過怎樣的物理機制來實現的呢?
……
總而言之,對愛氏的偉大的“質能方程E=mc2”,我們今天只能抱著疑竇重重的心態將其稱為“東拉西扯胡拼亂湊的大雜燴”。這是依靠了偉大的網路時代大大提升了我們尋真辨偽的能力,也正是充分和迅速的資訊和學術交流和傳播的力量所在吧。
最後還有必要提到,從1897年湯姆遜發現電子、瑪麗•居裡開始放射性研究,1919年盧瑟福發現質子,1932年查得威克發現中子……1942年美國科學家研製原子彈,1952年首次氫彈試驗……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經歷了近五十年間無數科技人員的努力,他們是真正的科學巨匠。若說他們的成就是因為有了質能方程作理論基礎,或為了驗證質能方程而研究,那是對他們的英名和業績的褻瀆和輕蔑。因此,對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的理解和態度,也可以說是今天一切有科學理性和良知的科學工作者和業餘科學知識愛好者的學養水準和基本人格的標誌。
撥亂反正科學復興之大使命
關於科學哲學“本體論”的研究成果明確地揭示:一個人的思想、觀點,一經用文字記述下來,尤其在印成書籍出版發行廣為傳播之後,那些原本屬於純主觀的思想、觀點就被牢牢地“外化”成一種可以獨立存在、並到處擴散甚至世代流傳的“客體”,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跨度上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積極的或消極的或二者兼而有之)。正是這樣,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鮮明主張。有史以來,古今中外各個領域所產生出來的名人及其名言、名著等,都有各自的特定時代背景以及有些僅與某種特殊個性相關的奇特原因。一般地說來,許多名人的觀點、學說或理論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為後世所敬仰並奉行,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令人難以釋懷的“名人情結”和“從眾(隨大流)效應”,而後者則往往又有可能讓一些流傳的謬誤乃至“糟粕”演變成一種束縛後人的“精神包袱”乃至“思想枷鎖”,從而誤導後世。
現已被稱為“顧氏模式”的科學哲學本體論三個世界圖解模式,精細地把宇宙大自然劃分為物質世界(W1)、人的精神世界(W2)和客觀的知識世界(W3,以文本為代表)三大存在方式(界域)。再進一步,通過對“客體”區分為“實存客體”(SW1,實物或實事)和“觀念客體”(SW2,想像中的事物如“靈魂”、“乙太”、“永動機”),又把人的概念(SW2)區分為主觀概念和客觀概念。然後,強調說明具體的某個“文本(SW3)”是具體(一個或多個)人的思維活動成果外化的產物,而由於人的“認識的主體性因素”,決定了“上了書”的(命題、觀點、理論)不一定都正確,故必須是經得起嚴格的邏輯分析和實踐驗證的,才能形成知識。【9】
近百年來全球鬧得眾口莫辨、難分難解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正誤問題,如今正好為顧氏模式的應用實踐提供了重要契機。將這一“本體論模式”應用到認識論又推進到了知識論,所得出的結論有其現實的指導意義,其具體內容為:在知識理論中與主觀概念和客觀概念相仿,存在著主觀命題和客觀命題。對知識而言,必要的是真實性和正確性。一個命題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不真實的,或者對某個規律而言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只有在命題是真實的或者是正確的情況下,知識才會產生,因此命題必須證明。證明的過程可以是詳細的理解過程、認識或邏輯推理過程。【10】
普朗克,這位全球馳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近代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量子力學之父,他在1900年提出的一個大膽的假說——認為輻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組成的,他把這種小微粒叫量子——使物理學發生了一場革命。但就是這樣一位物理學的“鉅子”,竟然會如此輕率地在1905年以他的主編權柄,在物理學雜誌上刊發(時任瑞士專利局三級技術員的)愛因斯坦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須知,憑著普朗克把光波視為“小微粒(量子)”的傳播的這個判斷,他應該明確地站出來表態肯定“邁-莫實驗”的零結果是正常的結果,而建立在光的波動說和“乙太猜想”基礎上的“洛倫茲變換”假說是不必要的和沒有意義的。無獨有偶的是,愛因斯坦先是在1905年3月18日所作的《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一文中,步普朗克的後塵,提出了“光量子”的觀點,繼後卻又在6月30日發表了與他的“光量子說”自相矛盾的所謂“狹義相對論”即《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用他純屬杜撰的方式和錯誤百出的推導來支援“洛倫茲變換”(其實只不過是形似實異的“愛氏變換”而已)。關於上述這一段史實隱情以及其中的複雜微妙的因果關係,百年來的物理學界因為已被對愛因斯坦的“個人崇拜熱”所籠罩,所以無人肯於和敢於問津也!
到今天,為了能“通盤解釋”關於光的各色各樣的物理現象,“光的波粒二象性”已成為一個折中主義的“主流學說(假說)”。進一步的探討和“澄清”,當可留待後人去繼續深化研究……至於電磁場和引力場、引力與斥力等等,如同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等等一樣其探討是不會有止境的。但無論如何,我們有幸跨進21世紀一十年代的當代人,對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和“質能方程”的根本錯誤,以及所謂的“廣義相對論”的名不副實(殊有必要將其正名為“愛氏引力論”或“引力本質論”等以排除它對學界徹底破解“愛氏相對論”的牽制和干擾)已經到了可以以“速戰速決”的方式謀求科學復興的一個重要節點——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撥亂反正和重新洗牌,是不容違避和不容再延誤的現實問題,這也是當今一切有理性和有良知的科學和哲學工作者的一份天職。
普朗克有一句傳世名言說:“一個新的理論,不是靠說服反對者而獲勝的,要等到反對者終於死去,而贊成它的新的年輕人成長了起來。”今天我們看到,這句話被反相、倒相者和擁相、頌相者在同時引用著並藉以自勉。前在2004年(2005世界物理年的前一年)春出版的馬青平博士的反相大著《相對論邏輯自洽性探疑》一書中,作者在前言中就開門見山地引用了普朗克的這句話,意在相信並期待著擁相主流學派的權威們必有衰老死去之一日。【11】而在2012年初出版的一本高舉宏相大旗的【美】簡孫先生的新著《科學巨擘:愛因斯坦》中,作者更是義憤填膺地說:“無論是狹義相對論還是廣義相對論,總有一些反對意見冒出來,還有若干實驗公佈於世,以證明他的理論是錯誤的……而這些暗流的來源,又不是孤陋寡聞之士,全是物理學領域的專家。這讓諾貝爾獎委員會舉棋不定,不敢把獎頒發給愛因斯坦。”因此,作為一種不平之鳴,書作者終於也想起並引用了普朗克的這句名言:“一個新的理論,不是靠說服反對者而獲勝的,要等到反對者終於死去,而贊成它的新的年輕一代成長了起來。”【12】
其實,普朗克的話雖然聽起來貌似有理,實為似是而非之言。因為如前文(三個世界的本體論顧氏模式)所揭示,世界3(客觀的知識世界,特指出版後廣為流傳的文本)是現實世界中的一種獨立的存在,有它自身生存、發展和消亡的規律,而無論是作為擁相派或是反相派的個人,又都有各自繁衍換代的功能,而不可能絕滅的。因而,真正能像“日心說”取代“地心說”那樣終有水落石出之一日,不是要等持相反觀點的一方人士統統死光,而是在於如何讓相關的歷史真相和科學真諦有朝一日完完整整地大白於天下!
我們必得深深地感謝一代代資訊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果,使“資訊公路”佈滿全球,帶來了讓當今舉世之人樂在其中的網路時代。對於反相、倒相派來說,由於公共媒體所存在的“話語壟斷”的現實(應該說在倒相者拿不出充足的反相理由的情況下這種狀況是可以理解的),終於也有了開展橫向聯繫和交流以及擴大宣傳自己觀點的新平臺、新管道,通過“集思廣益”和“眾志成城”的不懈努力,可以大大加快反相、倒相的進度,而特別重要的是在挑戰的策略和方法方面漸趨成熟。
照當今挑戰者的一般情況和進度看來,按照常規的思維(包括做實驗)方式,特別是在反相、倒相營壘中當前所運用的“頭腦風暴法”的智力激勵手段(即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打橫砲”)的學術氛圍中,要想統一認識,集中歸納出對愛氏相對論正誤問題的具有一致性和公信力的觀點和理論,並推向社會以求達成全人類的共識,其前景實在是太渺茫了……有鑑於此,作為挑戰者悉心創建並善於運用新思維,就成為了用短平快速成手段來完成“倒相攻堅使命”的必由之路。
批判和證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質能方程,並不是要往20世紀的全球大名人和偉人身上“抹黑”(有相對論者形象地稱反相者是為了“砍倒大樹有柴燒”),而正像當年“日心說”取代“地心說”那樣,是尋求科學真諦和推動科學進步所必須;其實愛因斯坦本人對其相對論建樹始終缺乏足夠的自信,以致在他七十歲的自述中坦言:“我感到在我工作中沒有任何一個概念會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確的。”【13】——相對論和質能方程最終被物理學“揚棄”並不意味著一代科學偉人的歷史形象會變得黯淡無光;愛因斯坦的大名將永垂青史,但正如傑出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所說過的那句無比深刻的話:“名望不超過他的真實光亮是有福的。”其實,從積極意義上來講,愛因斯坦給世人開了一個跨世紀的國際大玩笑,是讓後輩學子更好地注重文理兼修,確立好人生的大目標,有完善的治學方法和態度,在知識修養(包括人格)方面有均衡的發展,以便在為了人類的福祉而在探索未知、尋求科學真諦方面能有更大和更多的作為。
參考文獻
[1] [英]史蒂芬•霍金. 相對論簡史. 青年參考[N].2000-02-03:第11版.
[2] [英]史蒂芬•霍金.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
[3] 顧孟潔.尋根溯源話“正名”[J].格物,2015-5.
[4] [英]馬青平. 相對論邏輯自洽性探疑[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397-399.
[5] 顧孟潔. 憧憬與探索——標準化科普與學術文集[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135-138.
[6] 愛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M].許良英,李寶恒,趙中立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313-314.
[7] 顧孟潔. 走出迷霧——挑戰相對論文集[M].科榮出版社,2013.
[8] 愛因斯坦文集 第二卷[M].范岱年,趙中立,許良英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116-118.
[9] 標準化科學技術學科發展報告[M].中國標準化協會編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5.
[10] 同上書:69.
[11] [英]馬青平. 相對論邏輯自洽性探疑[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3.
[12] [美]簡孫編著.科學巨擘:愛因斯坦[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2:80.
{13} 愛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M]. 許良英,李寶恒,趙中立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485.
閱讀: 12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