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哲學現象,普遍得無處不在,令人熟視無睹。所有的人、物都處在伴生場之中。例如:我們的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學歷等等都是伴生在人體之外的資訊(也是個人的伴生場)。
在我的文章中一再提及“伴生”,因為“事物的本體伴生著波”是哲學發現,事物通過伴生波與外界交流是實體的外延;同時“電子的運動伴生著電磁波”是重要的科學發現,我們對伴生波視而不見如同魚看不見水。電子的運動伴生著電磁波能夠較好的解讀物質的波粒二象的所有實驗。伴生必將取代量子物理的的波、粒二象性理論。
關鍵字: 實體 外延 伴生 品質 電子
迎來哲學新時代
哲學是在自身邏輯規範下的認識宇宙事物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的學問。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人們認識世界、適應並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重要的思想力量。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人類社會的發展水準,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準,也取決於哲學及社會科學發展水準,哲學與自然科學相輔相成。
250年前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科學技術和哲學研究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中矛盾的觀念,本質和現象、質和量、作用和反作用等等觀念深入人心。探討有形器物之間相互作用和運動的三大力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盡顯風華,力學幾乎成為科學的代名詞,引領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生產力得到翻天覆地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於是,人們認為流連在器物層面的現代哲學已經很完備了,導致百年哲學固步自封、注重傳承,不太在意哲學自身的與時俱進和創新。
百年前,科學界相繼作出:光電效應實驗,光的照射發生了電流、使電子發生了移動,光波“敲打”了電子;約恩孫、湯姆孫實驗,電子束髮生了干涉、衍射,電子具有波的特徵。多種波、粒同時呈現的實驗讓早年習慣于器物思維的物理學者猝不及防,絞盡腦汁地進行猜想、琢磨,開展世紀大辯論,使物理學陷入波是粒子、粒子是波的悖論,難以自拔。
由於兩百年來哲學的器物思維,物質之間的作用只能停留在碰撞、拉伸、摩擦等機械接觸傳動的層次,想不到光電效應是光波與物體核外電子的伴生波發生了作用而形成電流;也想不到電子束髮生了干涉、衍射,是電子伴生著波的使然。
哲學思想滯後、對微觀物理的有效供給不足,物理學者只能改換門庭-依賴數學:用光電方程解讀光電效應、以波動方程解讀二相性,仰仗數學公式作為物理學的理論靠山。近一個世紀的物理學,從哲學範疇移情別戀於數學,淡化邏輯,在拼拼湊湊中建立了量子力學(湊齊了四大力學)。
量子物理的波、粒二象性理論是一個不確定的、牽強的理論:量子糾纏、不死不活的貓,模糊因果充滿困惑、居然佔據科學講壇90年。這不是學者弱智,而是因為哲學尚沉浸在器物時代、物理學還流連在實體之中,哲學對科學的有效知識供給不足。近代科學探索倚重數學冷淡哲學淡化邏輯是一條錯誤的道路,致使世界科學90年的沉寂。
近20年,人類由工業化社會進步到資訊社會,互聯網、信號、流量、wifi鋪天蓋地。可是我們的哲學仍然停留在形而下的器物層面,對看不見摸不著且彌漫在世界的客觀存在——伴生波沒有思想準備;對波的作用缺乏明晰的理解。哲學家沒有鑽研波與本體之間相依相存、相互作用的密切關係;物理學則把波與實體分開章節講述,忽視實體與波之間“伴生-同生共死”的默契和天然依存,迷失了波與實體之間的相輔相成。本體伴生著波是宇宙事物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忽略主體伴生波則是與自然真實失之交臂。
千百年來人們生活在器物時代,注重有形的器物,對伴生的波視而不見,魚看不見水——對彌漫在身邊的伴生波熟視無睹。事實上所有的人和物都處在伴生之中,如:每個人都有姓名、有身份證、學生證、有手機號……這些縈繞在實體人身外的非器物的資訊就是該人體的專屬標誌、就是這個人伴生的波。
近代物理學看不見伴生這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想像不到粒子與波的伴生關係。物理學習慣了注重物質實體,對微觀物質能夠伴生著波更是不敢想像。其實,伴生是自然界普遍而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真實的存在;是基本知識、有普遍的價值。她將開闢哲學和物理學的新紀元,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在探討物質文章中,一再提及“伴生”,因為“電子的運動伴生著電磁波”是重要的科學發現,是粒子具有波特性的根源。伴生這個生物學名詞被運用到物理學上,有的人覺得生僻、深奧。其實,伴生是天地間最普遍最廣泛的現象,伴生一點也不神秘,也不突兀,普通得無處不在,伴生時時刻刻都發生在你、我,我們每個人身邊。
事物伴生著的波由主體、由運動粒子發(輻射)出,同時,相關類型的波也能夠對主體、對粒子發生作用。例如:電子的運動伴生著磁場(右手定則),磁場也能夠對運動的電子發生作用(左手定則)。
在常觀,自然動物、植物用伴生的波-氣味、資訊相互交流:飛蛾能夠接收到數公里同類的信號、植物能夠以資訊素科學分配彼此的範圍;我們能夠看到房屋山川、看到綠葉紅花,是因為這些物體分子伴生的波反射了部分陽光的波;我們的手機時刻接收或發射電磁波,人們就是靠這些波與親朋好友、與世界保持聯繫、進行交流。
在宏觀:太陽伴生著陽光、磁暴,伴生著引力場;
地球伴生著大氣、磁場、引力、春夏秋冬;
月亮伴生著潮水、陰晴圓缺。伴生著中秋節。
宇宙天體就是在場作用下維持相對位置、保持規律運動。
在微觀:物理人用加速器找到了62種基本粒子,大小不一,壽命有長有短,大部分沒有品質,具有品質的基本粒子只有質子、電子(中子是質子+電子),這是因為只有質子、電子周圍存在著伴生的場。質子是粒子、伴生著引力場,並且從微觀的原子核向周圍無限延伸到物質世界、到宏觀的太空,形成了彌漫在宇宙空間的非接觸的但是能夠相互作用引力場。
質子、電子有品質,是因為它們周圍有伴生著的場、能夠與質子場呼應,從而受到對方場的作用而發生相互吸引、產生互動的引力,在地球表面對這種引力的度量值稱之為品質。因此,某粒子有品質必須是這個粒子(如,電子)伴生著與質子場相呼應的場。粒子物理中那些沒有品質的粒子不是缺少那個神秘的希格斯粒子,而是因為沒有與質子場相呼應的伴生場。
沒有場思維就不能解讀那些沒有接觸,產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現象,就難以解讀太陽與太陽系、難以解讀核外電子繞質子規律運轉形成原子、形成分子;沒有場思維也不能解讀物質為什麼會有品質。
電子若是一個單純的粒子、就不能解讀電子所攜帶電荷、也不能解釋電子之間非接觸的相互作用以及電子存在的質荷比。所以電子是粒子、並且伴生著電、磁、波。在奧斯特實驗中,導線外的小磁鍼偏轉;現代磁共振電流形成的強磁場、都證明電子的運動伴生著磁場;我們的手機和通信基站之間的資訊交流(發射和接收的)都是電磁波,都是電子伴生著的電磁波振動發出的輻射。
用電子是微觀粒子又伴生著波的觀點,能解讀所有的物理學波、粒實驗:雙縫實驗,電子的發生了衍射;用高能電子束射向金箔和鋁箔,穿射出的電子束在靶上形成了明顯的衍射環。這些電子“波動性”的實驗並不說明電子是波,而是電子伴生著波。電子伴生著電、磁、波,在麥克斯韋方程已經得到印證,只是當時的伴生只是一個生物學名詞,哲學人還沒有感悟到伴生現象是大自然的普遍存在。
重視伴生哲學、正視“電子的運動伴生著電磁波”,光電實驗中,較高頻率的紫外線與金屬核外電子運轉所伴生的電磁波形成共振、振出了電子,在電壓推動下形成電流。由此,可以全面地解讀光電效應、光電現象的所有特性。光只是電磁波、光不是光子。
器物思想則總是把自然的波想像成一個個的什麼“子”、相互作用靠“碰撞”。物質記憶體在著波,這個波是核外電子規律運轉伴生的波,是自然的客觀存在。物質中不存在用德布羅意公式計算出來的物質波。
哲學的器物思維,認可物體之間的作用只能停留在接觸的機械傳動層次,想不到實體間的交流是通過伴生波與波的遠端聯繫控制,例如現代的手機通訊、短信、微信全部仰仗的是信號——電磁波,乃至電視換台、汽車開門、火箭的發射都是用波來搞定。無人駕駛汽車是現代科技的集中體現,也是波與實體完美配合的典範。我們的哲學(物理學)的思維不能停滯在碰撞這樣的低級層次,應當與時俱進、對粒子伴生的電磁波及其作用予以足夠的重視。
伴生——明朗又清楚,伴生事實從宏觀、常觀到微觀漫天徹地、無所不在,乃大自然的普世法則。伴生是波(網路)時代的原創性研究,伴生是生物現象、是現代的哲學思考、是將來物理的指路明燈。物理學必須拼棄那些“既是又是、既是又不是”種種有悖邏輯的強詞奪理,回歸理性並注重伴生,才是科學進展的必由之路。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和科學的知識變革及思想先導。
人類哲學在先賢的教誨之下建立了嚴謹的邏輯;建立了對立統一的觀念、量變到質變、本質和現象、實踐第一等等睿智的哲學觀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互聯網時代,哲學將建立實體與伴生波的觀念,哲學將站上新的高度,引領科學和人類社會前進一程。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哲學人與時俱進推動伴生思想責無旁貸。伴生是自然事物的普遍存在;卻是哲學、物理學的新發現。是自然的香閨豔約、是物理學的一唱雄雞、是中國夢的夢寐以求。伴生理所當然的應該引起重視、應該凝練為現代哲學的新理論。
哲學思維的外延、內含面臨新的拓展和突破,這也是哲學自身的反思總結和創新。現在,伴生的哲學觀點將要把物理學從波粒二象的泥沼中拯救出來,走上實體粒子伴生波的康莊大道。探討本來、走向未來,有了哲學依據,有了觀念的突破創新,眾多的自然之謎將迎刃而解,哲學攜手物理學、迎來燦爛的春天。
2018/3/27
參考文獻:
晏成和.全國物理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晏成和科學網博客。
連結位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08081.html
上一篇:探討磁性
收藏分享舉報
當前推薦數:4 推薦人: 徐令予 陳楷翰 楊正瓴 汪育才
推薦到博客首頁
該博文允許註冊用戶評論 請點擊登錄 評論 (1 個評論)
[1]晏成和 2018-4-9 21:36
微信朋友留言:寫的太好了,學習了看世界的新角度
閱讀: 12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