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中始終存在定性與定量的相互關係,通常是先定性,後定量,而不是先定量,後定性。但定性正確與否,也會直接影響定量的對錯。定性通常是用符合邏輯的文字表述,而定量則用數學表述;定性是定量的依據,定量是定性的工具,兩者不能相互替代。
例如:一個小小的水星進動就有幾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即水星橢圓軌道的成因、水星近日點與遠日點的成因、水星進動的成因等,這些成因必須要用文字來說明和解釋。而有的學者不知水星進動的原因,盲目用牛頓力學計算水星進動,結果水星進動一周與地球進動一周差距約3000年。所以,不知水星進動成因的數學算計是不准的。更有甚者,愛因斯坦在不知水星進動的成因的情況下,直接以紐康計算出的水星進動的差值43"為依據,計算出水星進動一周要300萬年,這就是愛因斯坦不知水星進動的成因的結果。
以牛頓引力計算水星隨太陽圍繞鄰近恒星系進動一周是23145年,而以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計算水星隨太陽圍繞鄰近恒星系進動一周是300萬年。
地球與水星同是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同在太陽的橢圓斥力場範圍內,同被太陽的橢圓斥力場拖拽,同隨太陽圍繞鄰近恒星系公轉,所以才表現出進動,而地球每個地球年實際觀測位移值(進動值)是50.29",地球隨太陽圍繞鄰近恒星系位移(進動)一周360度約需25770年。太陽系中,冥王星同隨太陽圍繞鄰近恒星系公轉一周(進動)需248個地球年,如以冥王星第248個地球年最後一次隨太陽圍繞鄰近恒星系公轉(進動)抵達近恒星系點,那麼,地球與水星隨太陽圍繞鄰近恒星系公轉(進動)一周,也抵達近恒星系點,因此,地球、水星、冥王星三者(同在太陽斥力場內)進動的誤差時間是被控制在248個地球年的範圍內。
以上三者比較,以牛頓引力的數學公式算計根本不准,誤差不是248個地球年,而是約3000年的誤差。而以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數學公式計算水星進動一周需300萬年,更是不靠譜。([德]艾-愛因斯坦[波]利-英費爾德:著《物理學的進化》169頁:“水星的橢圓軌道在300萬年之內才完成全轉一次。”)。
過去我對數學計算深信不疑(反正數學計算都是說一不二的),現在我覺得有的學者把數學看成無所不能的工具,不是先定性,而是先定量,胡亂計算一翻,以示自己已經進入認識自然科學的最高領域了,無論對錯,列出公式計算出來再說,反正無法驗證也沒人能懂,其實這是玩弄數字遊戲,是“數學家”,而不是物理學家。
閱讀: 1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