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所說的做科學就是做研究,做科學探索。
千百年來,人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地對自然界的事物進行探求、思索,面對自然界奇異的萬事萬物,極盡猜想、竭力求索:它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它是怎樣形成?(what,why,how-3W)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原始動力。
人們依據物質的外在特性來猜想其內部構成和機制,回答3W。人們對已觀察到的現象綜合思考、邏輯推理、竭盡猜想、進行嘗試性的解釋——於是一種假說就此誕生。經歷了實踐的檢驗,得到大家認可,上升為理論、成為教材。於是科學之路開始形成、延伸……後來,就有了專業做探索研究的科學人——科學家。(本人知識局限,在此主要討論物理學)
科學探索最原始的天問來源於事實,來源於身邊、眼前的事物,想要知道其3W的答案努力格物致知。好奇心促使人們探求表像下面的真相。從古至今,人們對自然的猜想是漫無邊際的,各種流派各種假說多如繁星,能夠經受考驗、樹立豐碑的恐怕只是九牛一毛,這個考驗就是實踐。
【注重實踐】
實踐是理論的本源,是科學探索的依據,是檢驗理論的標準。科研必須是尊重事實、自始至終仰賴事實。實事求是是科研的核心、命門,不可須臾放鬆、懈怠。理論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尊重事實、立足於實在是最基本的科學素養。
可是今天的科學人隊伍從本科、碩士、博士一路走來,知識結構基本整齊劃一。大部分科學探索不是以好奇心為引導,無視身邊的物理事實、物理問題。不去獨立思考學科內部的核心矛盾與突破方向,而是埋頭學習教材、鑽研文獻、跟蹤前沿,重複實驗,美其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不知道科學的本源在哪裡,做科學應該從哪裡入手?科學之路怎麼走?
站在巨人的肩上,當然是高了一截,走的是捷徑,學會了套路。但是也讓肩上人“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再有天然的好奇心,只能以拜讀文獻為依據,緊跟國際熱點,跟風、吹喇叭、抬轎子,發表一點狗尾續貂的文章。
如果當年的巨人走在茫然的路上,難免把肩上人引向迷茫。當代物理學已經在迷茫中跋涉幾十年,世界科學走向了沉寂,這麼說是有依據的。
學術上的迷茫與困惑表現在個人,就是不知路在何方,也不知前景怎樣;身邊實質性的問題:水是怎樣結冰的?電壓是怎麼形成的?能量究竟是什麼?金屬為什麼有光澤、有延展性?回答不了,於是就處心積慮地回避。狡黠的學者發一些宇宙起源、暗物質、暗能量、量子漲落,等等聳人聽聞,又不能重複、再現,無從檢驗的文章;誠懇學者看到發文章、爭項目,虛假熱鬧之後的前景黯淡,選擇了“混”或者改行。
科學迷茫表現在社會性上就是科學沉寂,只見投入,不見產出。千人學者、萬人計畫,有學問也好,沒學問也好,業績差別不大,各種論文只是粉飾繁榮、卻沒有流芳後人的建樹、走不出沉悶的怪圈。表現在學生的學習上就是,太深的理論別學,學了也沒用,不知道做科研,做的是什麼?
科技研究人員自身也感覺到,讀的論文越多,距離解決問題越遠;物理學拿不出指導實踐的理論,感到前景迷茫,進退兩難。
【關注細節】
科學沉寂了80年,巧合這也是量子力學走紅的80年,量子力學雖然也是來自於實驗事實,但是忽略了古老奧斯特實驗中電子運動伴生磁場的事實,錯失了對物質內機理的正確解讀。量子學缺乏粒子伴生波的哲學引導和智慧,在波粒之間糾結80年。
在量子力學理論中:電子是粒子、是波?尚不清楚,核外的那些“量子”的運轉既測不准、也沒有意義。於是所有的科研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核外電子運動線路、速率及其規律的探討,迷茫的二象性理論把科學帶到有悖邏輯的泥沼。由此衍生的測不准理論,加上早年的電子雲理論,禁錮了對核外電子運動的探討。現代量子物理學的概率-二象性已經設置了科研禁區,迫使科研遠離自然的真實。混淆視聽,控制公眾的理智,成為了科學進步的攔路虎。
巨人肩上的科學教育,讓一些物理探索者注重書本,對自然資訊熟視無睹,思維被禁錮在舊有的陳腐裡,不知道在身邊的司空見慣中搜尋科學資訊,忽視大自然給我們的提示:不關注火光來自哪裡?為什麼會有紅、有黃。火光光色、頻率與溫度密切地相關,這正相關的內含是大自然內部的什麼資訊?
大自然在火光中提示:溫度高-光色頻率高、告訴人們:核外電子的運轉線路、速率是規律的,是隨著溫度變化的。由此可以探索隨著溫度變化的物態物理:研發物質的由固體-液體-氣體的相變、超導、超流,晶體的振盪、記憶合金、磁性物質的居裡點……都是由於其核外電子有規律運動的結果,核外電子有規律運動能夠揭示以上物理特性內在的物理機制,這是當代科學進步的必由之路。
同時還有大量身邊的物理:為什麼下雨的時候打雷,這雷電與下雨有什麼關聯?現在人人都有手機、關注wifi、關心手機信號。做物理的人就應該想想:這信號(電磁波)是怎樣進入手機的金屬天線、並且在其間運行,金屬內導通電磁波的是“自由電子”、還是另有通路?這些都是物理學現成的研究課題。
站在肩上的科學人不知道這是究真探源的科研線索、是破譯大自然之謎的蛛絲馬跡。注重實踐、關注細節是是做科學的基本素養。那些只是關注文獻,一味仰賴數學公式,嚼一點殘羹剩菜,是難以找到大自然的天機。
做科學應該關注細節、細節雖然是線索,但仍然是表像,科學探索就是依據線索破案,要有縝密的思維、邏輯推理,要關注運動、關注系統,要有認識宇宙事物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的哲學智慧。
參考文獻:
[1] 肖建華,學術上的迷茫與困惑。 科學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9&do=blog&id=1066089
[2] 晏成和,物理源頭的錯誤——自由電子理論。科學網
閱讀: 11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