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為,物理學一般發展形式,先從物理實驗總結提升至唯象理論,然後再有理論架構。物理實驗與唯象理論合起來屬於實驗物理,唯象理論與理論架構合起來是理論物理。有眾多科學家為實現物理學理論的綜合統一而竭盡努力。
以牛頓力學的發展為例,布拉赫(T.Brahe , 1546—1601)做了關於行星軌道的精密觀測,後來開普勒(J.Kepler , 1571—1630)仔細分析布拉赫的資料,發現了有名的開普勒三大定律,這是唯象理論,最後牛頓創建了牛頓力學與萬有引力理論,其基礎就是開普勒的三大定律,這是理論架構。
電磁學的發展歷程,通過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許多電學和磁學的實驗, 安培(A.Ampère , 1775—1836)和法拉第(M.Faraday , 1791—1867)等人發展出了一些唯象理論。最後由麥克斯韋歸納為有名的麥克斯韋方程(即電磁學方程),才步入理論架構的範疇。
另一個例子:十九世紀後半葉許多實驗工作,引導出普朗克(M.Planck , 1858—1947)1900年的唯象理論。然後經過愛因斯坦(A.Einstein, 1879—1955)的文章和玻爾的工作以及德布羅意等,又有一些重要發展,但這些都還是唯象理論。最後通過量子力學薛定諤方程之產生,才步入理論架構的範疇。
在楊振寧等絕大多數科學家看來,自從1913 年玻爾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以後,物理學即進入了一個非常時代:牛頓力學的基礎發生了動搖,可是用了牛頓力學的一些觀念再加上一些新的往往不能自圓其說的假設,卻又可以準確地描述許多原子結構方面奇特的實驗結果。
從宇宙學的發展歷程中,通過大量的觀測,提出哈勃定律等,屬於唯象理論範疇,但理論架構並未在哈勃定律基礎上總結提升,而是嫁接到廣義相對論理論中,並把哈勃定律視為宇宙膨脹的最關鍵證據,反推宇宙過去越來越小,直到宇宙誕生於奇點,並由大爆炸所推動。目前存在諸多疑難問題。
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薛定諤方程、牛頓第二定律、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哈勃定律,是物理學理論架構的骨幹,它們提煉了幾個世紀的從微觀到宏觀直至宇觀的實驗工作與唯象理論的精髓,達到了科學研究的較高境界。
進一步研究發現,通過把德布羅意提出的物質粒子內在的週期性因素與物體的空間廣延性聯繫起來,提出物質粒子空間本底量子輻射新概念,能夠推得品質時變關係dM=-HoMdt,把居於微觀宏觀宇觀核心地位的五個基本物理公式: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薛定諤方程、牛頓第二定律、哈勃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聯繫和統一起來。
品質時變關係與哈勃定律V=Hor可以相互推導。品質時變關係可以把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薛定諤方程、牛頓第二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和哈勃定律都推導出來。並且發現,牛頓力學與量子力學實質上並不矛盾,粒子與波是統一的!
物質粒子空間本底量子輻射,可以把微觀宏觀宇觀這五個基本物理公式進行高度統一概括。但不包括電磁領域以及核力與弱相互作用,因為目前還不知道電與磁的根源等,但已有跡象顯示它們與物質粒子的空間本底量子輻射有某些關聯。
物理學理論的發展,以實驗為基礎,從唯象理論到理論架構,直至發現一些理論之間的聯繫並實現綜合統一,構成物理學理論發展的三部曲。愛因斯坦的物理直覺指明了理論統一的大方向,但具體路徑得靠研究實踐,事先難知哪條是通途,只能靠具體研究實踐來摸索和探索。
自然界是和諧統一的,物理理論統一實際上就是揭示物理世界最基本的存在究竟如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物質粒子與時間和空間是怎樣的內在聯繫。類似最低能態或最小作用量原理那樣,這最基本的存在狀態一定是最簡單的,而且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物理世界自然和諧長久運轉而不散亂趨向無序。
物質粒子的空間本底量子輻射及其品質時變關係,符合John D.Barrow設想的“存在著某種更深刻的原理,它使宇宙必然(或者至少是以壓倒優勢的可能性)肇始於某種各向同性膨脹的狀態之中,這一原理也許在較為局部的範圍內還有著其它應用,據此便可以揭示其自身之存在”;能夠深入地說明品質、能量、時間、空間、引力、慣性與物質粒子波動性之間的內在聯繫和自然本質,回答了R.Laughlin期待的“未來理論物理學應該說明空間和時間是什麼”,印證了Roger Penrose推斷的“所要尋求的量子引力必定是一個時間不對稱的理論”,使牛頓經典力學與現代物理學及宇宙學在基礎上自然地銜接起來;作為把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與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的物理學疑難問題及觀測結果厘清和統一起來的邏輯關係紐帶,可能反映了物質世界最基本的普遍的自然演化規律。
閱讀: 11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