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哲兵教授是山東省蓬萊縣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長期從事道教與人類學研究。現任中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其道學方面的代表作有:《唯道論的創立——質疑中國哲學史“唯物”“唯心”體系》、《當代道家與道教》、《以道治國:道德經新譯》等。宮教授的道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唯道論、新道學、以道治國思想。總的看來,宮哲兵教授的道學研究是有很高的戰略眼觀的,故一直能保持較高的創作熱情,而其研究成果的影響也將是深遠的。
一、首倡唯道論
過去幾十年,哲學界長期爭論老子的道是物質還是精神,老子哲學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宮哲兵教授在1980年10月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要注意中外哲學史的特殊性》一文,首先對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鬥爭史模式提出了質疑。
宮教授認為,其實老子的道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是什麼呢?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學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而是“唯道是從”的唯道論。過去已有一些學者將老子哲學概括為唯道論,如許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書中稱道家的理論為唯道論。許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書中說:“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經立了多門底道說,其中最重要而與道教有關係底是倡唯道論底道家。”另有一些學者也使用過唯道論的概念,如林清泉在《太極之光》中說:“太極之道……唯道論……老子論道德。”周力行曾在《孔孟月刊》第20卷第7期發表過《唯道論》。但這些學者對於什麼是唯道論,未加以論證與展開。宮哲兵教授在《唯道論創立》一文中對先秦道論的興起、老子唯道論的創立、唯道論的基本觀點、唯道論的理論淵源等等,給予了系統的論述。
陳鼓應先生指出“中國哲學史實際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為主幹,道、儒、墨、法諸家互補發展的歷史。” 宮教授在《唯道論創立》一文則進一步指出:諸子百家紛紛創立各自的道論,各種道論互相爭鳴又互相吸收,導致道論的豐富與發展。先秦道家的創始者老子,創立了比較系統的道論。老子道論與其他各家的道論的一個顯著的區別是,老子的道論體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有的學派也將道作為最高的範疇,但道只局限於人道或人道的某個層面。有的學派也將道作為最高的範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最高範疇。在老子的理論體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甚至於其他學派中常常使用的天道、地道、人道、君子之道、用兵之道等,老子認為它們都是“可道”之道,不是自己創立的唯一的最高的“常道”之道。所以《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見,老子的道論與他同時代的其他道論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所以他的道論可以說是唯道論。
而且宮教授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最高文化精神,如印度人的梵文化精神、歐洲人的邏各斯精神、阿拉伯人的伊斯蘭精神等等。最高文化精神是把整個民族維繫在一起的哲學觀念和價值體系,它決定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文化心理、認同心理、性格特徵、價值取向等等。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是什麼呢?如果規定只能用一個字表示,那麼從萬千個字中挑選,唯一能夠入選的只有一個字:道。
二、力挺新道學
宮哲兵教授在2006年“華中科技大學道德經研究中心”成立的發言中曾經說道: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一場初具規模的道學復興運動已經開始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復興與儒學復興運動不同,它不是從學術界,而是從科學界發起的,是由西方一批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從各自領域提倡的,這些科學家如普列高津、卡普拉、湯川秀樹、李政道等等,許多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宮教授與胡孚琛一直致力於推動“新道學”。他們指出,如果中國儒學是和平主義的“羊文化”,近代以來在西方征服世界的“狼文化”面前吃了敗仗。道學文化則是飛騰變化的“龍文化”,“龍文化”和自由、民主、憲政、科學之間沒有任何“坎陷”,因而本質上是一種普世文明,最終會將人類引向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國界、沒有戰爭的大同社會。
宮教授在武漢發起和組織了幾次大型研究新道學文化的學術會議,在國內外引起較大的反響。胡孚琛評價宮教授:遇事頗有風力,敢想敢做。
對於當代“新道學”的特點是,宮教授作了非常精闢的總結:
(1)對古代文化的評價上,同屬文化復興運動,但在中國文化主幹問題上,新儒家是儒家文化主幹說,當代道家是道家文化主幹說。
(2)對現實世界問題的態度上,解決世界棘手問題,如環境污染、宗教衝突與戰爭、道德水準下降,方法與手段不同。新儒家是內聖外王,注重政治與倫理;當代道家是道法自然,注重科學與管理,注重和諧自然社會的建立。
(3)在海外,組成人員不同。新儒家主要由哲學、倫理與儒教學者組成;當代道家主要由科學家、道教學者以及認同道的企業家、普通知識份子組成。新儒家的團體性強,當代道家個人主義明顯。
(4)成就的方向不同。新儒家的成就主要在著書立論方面,注重師承與道統;當代道家的主要表現在對道的信仰與認同,以及生活方式上的淡薄、逍遙、自然,重視個人的修養。
(5)創新性與時代性。新儒家強調創新性,要有新的理論或文化形態;當代道家強調時代性,在當今仍堅持道家信念的人。
三、以道治國
宮教授在《以道治國:道德經新譯》一書中指出:老子是一個政治革新家,他反對恢復西周的以德治國傳統,而提出了一個新的政治哲學理論體系:以道治國。其治國目標是建立無名分等級、貴賤平等、慈愛不爭、公平正義、公道和諧的社會。其治國方法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清靜自正、柔弱勝強等自然主義法則。其治國的依靠力量是實行以道治國的政治家——聖人。
宮教授研究了我黨鄧小平和胡錦濤兩位政治家的“治國之道”。
宮教授認為鄧小平在國內治理方面有“無為而治”的管理智慧。在經濟改革方面其主要特徵表現為放權和少干涉主義。1980年左右,鄧小平實行將土地使用權承包給農民家庭分散經營的政策。在承包制度下,政府少干涉農民的經營,不下達計畫指令,發揮農民的積極性。鄧小平又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中央對特區放權,減少計畫干涉,這就是政府無為而治,讓市場經濟活躍起來。
在政治改革方面鄧小平的無為而治的主要特徵表現為是分權主義與取消終身制。鄧小平主張實行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的改革。黨委少干涉政府,政府的權力加大了;政府少干涉企業,企業的自主性增大了。
宮教授認為在國際關係方面,鄧小平提倡“不爭”、“守拙”的管理智慧。鄧小平不爭論“姓社姓資”的問題。為而不爭,少說多做,實事求是,實踐檢驗是鄧小平的治國之道和外交之道。20世紀90年代初期,針對西方國家聯手制裁的嚴峻形勢,鄧小平提出了“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的方針。宮教授認為相關思想都可以在《道德經》中找到依據。
老子在《道德經》言:“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宮教授認為,胡錦濤以人為本的親民政治符合慈的觀念,建設節約型社會與廉潔政府的國策符合儉的理念,謙下柔性的外交風格符合不為天下先的理念。
《道德經》中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這幅美好的景象是我們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宮哲兵老師的崇高學術追求——“唯道是從”。
閱讀: 17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