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曆法文明古國。西元前104年,漢武帝首次採用落下閎、鄧平等人之建議把“平氣法"24節氣納入《太初曆》,開創了中國兩千多年以來“中國陰陽合曆”之編纂先河。
中國傳統陰陽合曆,由於其編纂方法以陰曆為主,以陽曆為輔,因此目前我們只能管窺到中國太陽曆法的24個節氣名詞,以及“數九"、“數伏"等數處太陽曆法痕跡。而中國陰曆由於其平年天數為12個月354天,其閏年天數為13個月384天,且十九年七閏,其日期相對太陽位置“太不準確”。
20世紀初,中國辛亥革命勝利後,國民政府於1912年通令“改用西方陽曆”(西曆),同時輔以國民紀年法。1949年新中國成立,沿用西方陽曆,同時與中國傳統曆法夏曆(文革後改為農曆)並用。
然而,實際上中國傳統曆法並不能與西方陽曆“並用",或很少被中國人“並用",原因就是其日期浮動太大,每年都會有上下10天左右的浮動。因此目前中國傳統曆法,只能處於非常尷尬的輔助位置,或被邊緣化,甚或被走向消亡。例如當今年輕人竟然弄出“耶誕節吃餃子”的笑話,很多中國文化學者也弄不清中國傳統曆法哪個的陽曆哪個是陰曆而大多混用之,例如大年初一,中央電視臺播音員經常“祝大家農曆新年好”,這是一個概念非常混淆的祝福語,正月初一是中國的陰曆新年,不是農曆新年。
眾所周知,西方陽曆(西曆),是羅馬格裡高利教皇曆,出於宗教信仰原因,其月的天數參差不齊(大到31天,小到28天),且無有四季之分,其星期亦與天文毫無關係,因此廣受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詬病,國際上曆改呼聲也一直不斷。此外,我們中國是崇尚天人合一的民族,當今時代又是共產黨執政的唯物論國家,我們怎麼能長期使用出於西方宗教信仰之曆法而遠離祖國傳統科學之曆法於不顧呢?
孫中山先生曾說:“光復之初,議改陽曆,乃應付環境一時權宜之辦法,並非永久固定不能改變之事。以後我國仍應精研曆法,另行改良,以求適宜于國計民情,使世界各國一律改用我國之曆,達於大同之域,庶為我國之光榮。”
基於以上認識,筆者對中國太陽曆法進行了潛心研究,並根據漢武帝太初曆"平氣法"24節氣逆推,編撰完成了這部中國本土文化,即推陳出新的“中華太陽曆”。它是一部以中國太陽曆法為主的“中西三合曆”,世界人民都可以通用之。恢復民族自信,我們當從曆法開始!
附1:《中華太陽曆》編纂說明
1、本曆對中國傳統“陰陽曆”進行了徹底拆分,即每日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分別為:中國陽曆、中國陰曆、西方陽曆,編纂方法以中國陽曆為主。
2、本曆每年的年首、月首、月中,均為中國24節氣,不僅規律,而且整齊漂亮。
3、本曆每月天數30天或31天,每季天數91天或92天,非常規律且均勻,符合曆法編纂之科學規範,克服了西方陽曆每月天數參差不齊且無四季之弊端。
4、本曆不影響人們傳統使用習慣,不傷及西方7日星期宗教信仰,外觀形式與西方陽曆完全一致,因此西方人也能習慣使用。
5、本曆中國陽曆與西方陽曆,其日期每年保持固定不變,且一一對應。因此,本曆可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陽曆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實用性”,甚或完全可以取代西方陽曆(西曆)。
6、本曆對中國陽曆、中國陰曆,以及西方陽曆分門別類進行編纂,因此我們可對東西方各種文化,特別是節假日一目了然,可有效避免人們對各種節假日概念混淆所產生誤解。
7、本曆採用中國西漢政府即漢武帝首次在太初曆中使用的“平氣法”24節氣,因此西元2019年,即為中國漢曆2123年,其紀年早於西方陽曆即耶穌紀年104年。
8、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中華太陽曆問世,預示著我國一個偉大民族復興,實現新的千年夢即將開啟。
9、本曆可彰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彰顯我國傳統科學文化的軟實力,並將成為提振我們民族自信心的一個歷史性標誌事件,萬古流芳。
附2:2019年《中華太陽曆》
個人簡介:
張啟斌,男,1963年生人,獨立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先天象數”情有獨鍾,發明“累值制”數系,編纂“中華太陽曆”,創建“人類生物鐘新說”。2018年8月參加北京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共有5篇論文入選,被同行譽為“北京世哲會中國第一投稿牛人”。
北京世哲會分論壇主席李存山教授對此“中華太陽曆”大加讚賞。此外,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李書友教授也欣然為“中華太陽曆”題寫過17個大字:關乎天文,以查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655173527@qq.com
閱讀: 39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