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五年(1879年)期間所制的廣府地圖,顯示廣州城區很小, 東起正東門(今大東門),西至正西門(今西門口)東西約2.5公里 ; 南起五仙門(珠江邊), 北至大北門(今解放北路盘福路交匯処)南北約3.6公里,城內面積僅約9平方公里左右。現今其他較遠的行政區不計,僅越秀(與原東山區合併為一)、荔灣和海珠三個舊區面積已達兩百多平方公里。但就當年以轎為交通工具而言,算是大城府了。東、西、北城門外均是郊野農田,尤其在小北門外(今北園酒家附近)以及金液池一帶(今麓湖)更是亂葬崗最多之地。
當年廣州城南邊有分內城門和外城門:內城門東起小南門(今越秀路與文明路附近);文明門(今文明路市一宮前);大南門(今大南路口);西至歸德門(今大德路解放路交匯處)。外城門東起小東門(今萬福東與越秀南交匯處);永興門(湛塘南路);永清門(今北京南路清朝被推翻后永清改為永漢);五仙門又名五羊門(今海珠廣場附近);靖海門(今靖海路口);油欄門(今一德路海珠南附近);竹欄門(今天成路與詩書路附近);西至太平門(今人民路狀元坊交匯處),內外城門共十六個。可惜一個都沒保存下來,只能從照片偶爾看到其真面目。
有趣的是光緒五年廣州城圖只有街和巷,未有路字出現,《說文解字》注釋”路”即“道也,大也”。當年東西向最大的是惠愛大街(今中山路),由正東門到正西門。南北向最大的是小市街和四牌樓(兩條合為今天的解放路),由五仙門到大北門,亦只有這兩條街是東西南北貫通昔日的廣州城。其次有些大街但不貫通城區有:倉邊街以及雄鎮直街、雙門底、承宣直街(三條合為今北京路),其中雙門底(今北京路從文明路至西湖路段)是當年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此外倉邊街、府學東街、府學西街均屬大街。 栢子崗(今東川路)以東、彩虹橋以西、觀音山(越秀山)以北和河南 均沒列入廣州城版圖。由此可見昔日常道:"東山少爺、西關小姐" 居住地已是城外郊野之地,不過東山少爺西關小姐之稱乃是民國之後的事。
從光緒五年至今仍保留的街名且改為路有:惠愛街、倉邊街、 豪賢街、朝天街、米市街、光塔街、紙行街、光孝街、德宣街、正 南街⋯等。仍保留街名沒改為路有:芳草街、榨粉街、大塘街、舊倉巷、長塘街、仰忠街、東橫街、西橫街、清水濠、濠畔街、雨帽街、桂香街、大石街、小石街、天香街、瀾潮音街、南濠街、小馬站、流水井、龍藏街、高弟街、牛巷⋯等。城外有:北橫街、海傍街、十三行、永興大街、三角市⋯等。城內保留古跡有:府學宮、貢院(今魯迅博物館)、城隍廟、大佛寺、五仙觀、光孝寺、光塔、六榕寺、三元宮等。城外有:西禪寺、浮印寺、華林寺、長壽寺、報國寺、東明寺和永勝寺等,如今除了華林寺外,均不存在。
筆者家族十几代世居廣州城區,所知先輩居住過有在倉邊路、府學西街、廠後街、清水濠一帶。祖父在清水濠住宅建成之前(1936年建成)住府學西街,此街是城中心南北走向的石板大街,它在府學宮西墙外。府學宮是當年廣州最高學府、岭南尊孔崇儒之地。它南從文明門起北至惠愛大街(今中山五路),包括今天的市一宮、原作家協會、文德北小學、中山圖書館、十三中學、致美齋等。府學宮東墙外就是府學東街,即今天的文德路。筆者在清水濠出世從小跟着先父去中山五路百貨公司、動物園(後為兒童公園)、太平館、以及他位於吉祥路(今教育路)工作處等,不論白天或晚上均通過市一宮西側小巷走進府學西街北上出中山五路,也許一直是父親童年的回憶吧。
吾觀市巷古今名,一邑田盧獨有情。
轎子群行人作馬,百年千變咏羊城。
光緒五年(1879年)廣州地圖,黃圈是城門
1869年間廣州街上的亭臺樓閣
1857年間廣州街巷
1857年間小北門
1869年間正西門城門
閱讀: 226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