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美國稅務 简体  
恆豐銀行

第三輪補助金已發放完畢 沒有領取的人可申請紓困金退稅

2022年01月26日   維加斯新聞報
國稅局訊

    美國國稅局今天宣布,所有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都已發放,國稅局同時提醒民眾在2021年的收入所得稅表上申請其符合資格的剩餘部分的刺激經濟補助金,該刺激經濟補助金是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的一部分。
    如果納稅人有孩子在2021年出生,或者納稅人作為父母和監護人在 2021 年為其家庭增添了新子女,但是沒有收到該子女的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那麼納稅人可能有資格為該名子女申請為最高1,400 美元的紓困金退稅額。
    雖然部分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可能仍在郵寄途中,但國稅局不再發放第一、第二或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截至12月31日,國稅局向全美的個人與家庭發放了超過1.75億筆第三輪款項,總額超過4000億美元,同時國稅局也在為2021年加長的報稅季努力運作。
    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是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的預付款。 1 月下旬,國稅局開始向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的接收者寄出第 6475 號信函,即您的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這封信將幫助經濟影響補助金接收者確定他們是否有資格且應該在 2022 年報稅時在其 2021 年的稅表上申請紓困金退稅額。
    2021年美國救援計劃法案於2021年3月11日簽署成為法律,為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授權,並要求在 2021年12月31日之前發放。美國國稅局於2021年3月12日開始發放這些款項,並一直持續發放到年底。

在2021 年有孩子出生的符合條件的父母,以及在 2021 年添加受撫養人的符合條件的家庭,應申請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大多數其他符合條件的民眾已收到全額款項,不需要在其稅表上申請
    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是2021納稅年度紓困金退稅額的預付款。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的金額是根據個人 2019 年或 2020 年所得稅申報表上所列的收入和受撫養人數目來計算的。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是根據個人 2021 年所得稅申報表上列出的收入和受撫養人數目來計算的。
    以下情況的家庭和個人,由於其2021 年與 2020 年的情況不同,可能沒有收到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的全部金額。這些家庭和個人如果在 2021 年所得稅表上申請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就可能有資格領到更多款項:
    •納稅人如果在2021 年有子女出生並在 2021 年所得稅申報表中將該子女列為受撫養人,可能有資格因該子女獲得高達 1,400 美元的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
    •我們同時鼓勵在2021 年有孩子出生的所有符合條件的父母,在其 2021 年的所得稅申報表上申請子女稅優惠,每位2021 年出生的符合條件的子女可領取高達 3,600 美元的子女稅優惠。
    •納稅人如果在 2021 年所得稅申報表中添加受撫養人(如父母、侄子、侄女或孫輩),但並未將其在2020 年所得稅表中列為受扶養人,則可能有資格為該名受撫養人領取最高額度為1,400 美元的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
    •單身申報者如果2020 年收入超過 80,000 美元但2021 年收入低於這一數額;已婚聯合申報夫婦如果2020 年收入超過 160,000 美元但在 2021 年低於此數額;戶主申報人如果2020 年收入超過 120,000 美元但2021 年收入低於此數額,這三類納稅人都可能有資格獲得每人最高 1,400 美元的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
    •單身申報者如果2020 年收入在 75,000 美元至 80,000 美元之間但2021 年收入低於此區間;已婚聯合申報的夫婦如果2020 年收入在 150,000 美元至 160,000 美元之間但2021 年收入低於此區間;戶主申報人如果2020 年收入在 112,500 美元至 120,000 美元之間但2021年收入低於此區間,這三類納稅人都可能有資格獲得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
    個人必須在其 2021 年所得稅申報表上申請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才能獲得這筆款項;國稅局不會自動計算 2021 年紓困金退稅額。國稅局於 1 月 24 日開始接受 2021 年所得稅表。
    大多數其他符合條件的民眾已經提前收到全額款項,在提交2021年稅表時不需要提供與此款項相關的任何信息。有的民眾基於其2019年稅表上的信息最初收到了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並基於其2020年稅表中的信息有資格獲得更多款額,國稅局向他們發放了額外的款項,稱為“追加”補助金。

申請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時避免處理延遲
    國稅局強烈鼓勵大家準備齊全準確報稅所需的一切信息,以避免處理延誤。如果稅表中包含錯誤或不完整的信息,國稅局則需要糾正錯誤時進行進一步審核,可能會減慢退稅速度。
    納稅人如果要申請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就需要知道他們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的總額,包括他們收到的任何附加補助金。納稅人可以通過其個人在線賬戶查看他們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的總額。國稅局還將於3月為止向那些收到第三輪付款的人發送信函6475,確認其2021納稅年度的款項總額。對於已婚聯合申報的納稅人,每位配偶都需要登錄自己的在線賬戶或通過查看他們各自的信函,來獲知他們夫婦款項總額中自己的那部分款額。
    國稅局敦促收到刺激計劃補助金的民眾在提交稅表前仔細檢查。納稅人在準備稅表時有此款項的信息,就可以幫助確定他們是否有資格針對錯過的第三輪刺激計劃補助金來申請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如果有資格申請,他們必須提交2021年的稅表。在報稅時,使用個人在線賬戶或信函6475中提供的第三筆付款總額可以減少錯誤、從而避免國稅局更正稅表所造成的處理延遲。
    自2022年1月29日起,“獲取我的補助金”工具將不再可用,我們鼓勵大家訪問自己的國稅局在線賬戶,在相關納稅年度選項下查看他們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輪經濟影響補助金金額。

電子報稅,並選擇經轉帳直接存款
    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的金額將抵消部分2021年的欠稅金額,如果紓困金退稅額超過欠稅金額,超過的部分將被納入該納稅人2021年的退稅。 2021年稅表被處理完畢後,納稅人將收到包含在其退稅中的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 2021年的紓困金退稅額不會與退稅分開發放。
    為避免處理延誤,國稅局敦促人們提交完整準確的稅表。電子申報時,稅務軟件可以計算抵免扣除額,包括2021年的紓困金退稅額。表格 1040 和表格 1040-SR 說明上的 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工作表也可以提供幫助。
    符合條件的個人獲得2021年退稅(包括可領取到的2021年紓困金退稅額)的最快以及最安全的方式是電子報稅並選擇經轉帳直接存款。
    任何收入不超過73,000美元的民眾(包括那些不需要報稅的人),都可以通過國稅局免費報稅項目以電子方式免費申報聯邦稅。獲得退稅的最快以及最安全的方式是使用電子報稅,並使用經轉帳直接存款(無需接觸且免費)使退稅直接打入您的銀行賬戶。納稅人可以使用銀行賬戶、某些預付借記卡以及幾款移動應用程序來進行經轉帳直接存款,使用時需要提供銀行機構識別碼和賬戶號碼。
    IRS.gov/filing 提供了許多詳細信息,包括 國稅局免費報稅、免費報稅可填寫式表格、社區中的免費報稅服務(VITA)計劃和老年人稅務輔導(TCE)站點以及如何找到可信賴的稅務專業人士。

針對錯過的第一或第二輪經濟影響補助金,申請2020年紓困金退稅額
    所有第一和第二輪經濟影響補助金均已發放。第一和第二輪經濟影響補助金是2020納稅年度紓困金退稅額的預付款。沒有資格獲得第一和第二輪經濟影響補助金或沒有獲得全額補助金的民眾,可能有資格在2020年的所得稅表上申請2020年紓困金退稅額。如果個人尚未提交2020年稅表,則需要提交;如果2020年所得稅表已處理完畢,則需要對其進行修改。
    如果個人2020年的所得稅表尚未處理完畢,則不應提交第二份稅表。一些稅表需要特殊處理以修正錯誤或抵免額,這些都可能導致處理延遲。與往年相比,國稅局需要更正2020年稅表中出現的更多錯誤。如果國稅局更正了稅表上申請的抵免,則將發送一封信函並附上解釋。

閱讀: 55515

推薦閱讀

國稅局免費報稅項目 需要提交這些信息

美國國稅局(IRS)免費報稅項目在2022納稅年度,對於個人和家庭的收入限額為73,

國稅局免費報稅上線 納稅人可節省開支

美國國稅局(IRS)的指導性免費報稅(Free File Guided Tax Pr

稅務專家:年底前三方法降低2022年稅單

專家表示,在邁入2023新年之前,利用一些合法而巧妙的方法,來削減2022年報稅稅單

華人少報8萬元收入 十年後房產面臨法拍

在美國逃稅或漏稅的代價有多大?若你欠稅且不繳納,國稅局(IRS)可以對你的房產設定稅

美國稅局:大多數退稅在報稅後三週內發放

美國國稅局(IRS)2月底提醒納稅人,查詢退稅最快和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國稅局官網ir

我的退稅在哪裡?國稅局IRS2Go App輕鬆查

報稅季已經開始,除了去年推出的「我的退稅在哪裡?」網路查詢工具,國稅局(IRS)今年
李梅 徐豫蓉 劉蘊琦 李昭夏 恆興地產 Cindy zhou 吳維安 楊紅 無限地產 兄妹地產團隊 愛家窗簾 UPS Chinatown 區域中心 萬通貸款 文道律師事務所 蔡文偉聯合律師事務所 泛宇 陳冬玲 Windmill 兒童牙醫診所
新聞報微信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或由讀者提供, 如有問題請電郵至: ad@lvcnn.com
© 維加斯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