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地產居家 简体  
李梅

美國一個奇怪的現象,賣房子賺錢後人們會失去理智……

2023年08月21日   維加斯新聞報

           △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很多賣房子掙了錢的房主很可能會為下一次買房支付更多的錢。
    隨著房屋價值的上升,房主往往會對自己不斷增長的資產感到滿意。但根據最近的研究,賣房子掙錢了也有一個“缺點”:房主出售時擁有的淨值越多,他們在購買下一套房屋時就越容易多付錢。
    怎麼回事兒呢?
    加州大學教授的理論:

    一項關於住房財富和多付的研究發現,購買價值 40 萬美元的房屋時,出售舊房子賺錢的買家往往會    比其他人平均多付約 8,000 美元,即 2%。
    該研究的合著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的經濟學家 Gregor Schubert 表示,賣家每獲得 1 美元的淨值收益,他或她在下一次購房時就會多付 7.9 美分。
    該研究確定了兩種主要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第一,價格越高,資本限制就越少。因此,這些買家可以考慮購買更多的房屋,從而有可能找到更匹配且願意支付更多費用的房屋。
    此外,因為上一套房子掙錢的買家擁有足夠多現金(有時確實如此),因此財大氣粗到懶得搜索有關新房價值的具體資訊,那自然就很容易多出錢咯。
    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出售舊房子賺錢的買家購買新房子時報價高於實際需要。
    為了得出結論,研究人員研究了 Zillow 從 1996 年到 2021 年 25 年的數據。美國家庭在出售房產前平均居住了 6.6 年,並實現了平均 86,244 美元的淨資產收益,並為此多付了 6,899 美元的房產稅。
    研究資料:
    研究人員發現,當買家難以確定特定房屋的價格時,多付錢的可能性就更大。

    例如,當一棟房屋與附近的其他房屋不同時,或者容易觀察到的資料點(例如年齡或臥室數量)不太能確定房屋的整體價值。這時候在上一套房掙錢了的買家就極其容易出一個虛高的購買價格。並且,這種情況還會影響到整個社區。
    也就是專家所說的:為個人住房支付過高的費用會對整個社區產生影響,並導致全美範圍內的住房成本不斷上升。
    研究顯示,賣家在房屋銷售中每獲得一美元的淨值收益,附近社區的平均房價就會在未來六個月內上漲 8.9 美分。
    “當更多在其他房地產市場上獲得大量銷售收入的買家開始在某個特定城市尋找住房時,這往往會加速目標地區的房價增長。”
    專家建議不想多付錢的買家要注意,有錢也別在購房過程中缺乏耐心,因為意味著會為下一套房子支付過高的費用。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都不要喪失理智。
    專家建議,應該儘量跟賣家砍價。因為對於不需要抵押貸款的買家來說,與希望快速順利地完成銷售的房屋賣家協商折扣是很常見的。
    一項研究發現,全現金交易比抵押貸款交易有 11% 的折扣。但現實是,很多全現金買家看似拿到了合適的折扣,但其實他們在出價的時候,就比很多人的價格高了很多。因此,根本沒有任何折扣,反而是會比其他人花費更多的錢才得到了一套房子。
    這個新的研究告訴我們什麼事兒呢?
    就是手上有錢也要砍價!不要隨隨便便就把錢花出去了~
    欲知更多房產資訊,詳情請諮詢:華豐地產:702-858-1288, 6218 W Desert Inn Rd. Las Vegas NV 89146.

閱讀: 123841

推薦閱讀

超預期!美國10月新屋開工量增加1.9%

美國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週五(11月17日)公佈的資料顯示

買房前要問自己的10個關鍵問題!

決定買房會帶來一系列獨特的壓力。通常它被視為成年的印記,它還意味著你將要花一大筆錢;

在美退休換小房?

面臨退休的嬰兒潮世代,許多人會希望換個較小的房子住,他們通常考慮的是更容易維護和能省

在美國可以跨州買房子嗎?遠程美國買房注意事項

△想在美國跨州買房?比如從拉斯維加斯移居洛杉磯,首先是時間的問題。花費八九個小時的往

可以用公司名義在美國買房嗎?

以公司名義在美國買房可以嗎?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擁有BVI離岸公司、LLC型公司、中國

維加斯新屋建築商報告: 年中銷售額下降

總部位於拉斯維加斯的 Home Builders Research 報告稱,一份統計
李梅 徐豫蓉 劉蘊琦 李昭夏 恆興地產 Cindy zhou 吳維安 楊紅 無限地產 兄妹地產團隊 愛家窗簾 UPS Chinatown 區域中心 萬通貸款 文道律師事務所 蔡文偉聯合律師事務所 泛宇 陳冬玲 Windmill 兒童牙醫診所
新聞報微信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或由讀者提供, 如有問題請電郵至: ad@lvcnn.com
© 維加斯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