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轄下大巴山中的鎮巴縣茶山;
全世界的人都喝茶,但提到飲茶文化,最早是從那裡出現的?恐怕絕大部分人都說不清楚。一個多月前,筆者走訪中國陝西省南部的秦巴茶區,深入瞭解後,發現陝南極有可能是飲茶文化最早發源地之一。
所謂秦巴茶區,就是秦嶺到大巴山(簡稱巴山)之間的茶葉產地。中學時代讀史地,對這個緊鄰關中和中原的地區早已嚮往,尤其讀到那首李商隱著名的《夜雨寄北》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誰能不受感動?一旦親臨巴山,心裏有說不出的興奮感。
對於秦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秦嶺擋住了冬季北方寒風。山南遍地綠色,山北卻是一片黃土地。很多農產品,到了秦嶺就是極北。茶樹也是如此。
這次隨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考察團進入秦巴茶區考察,是因漢中市陝西理工大學楊名教授的牽線,才有機緣前往。楊教授是人大茶哲所所長李萍教授的學生。去年楊教授特別向李教授介紹,陝南也有很多茶園,引起李教授的興趣。
今年七月十六日考察首日,與陝西理工大學邀來的學者專家會談。當中就有人提到,有很多外省茶區專家學者們都不知道秦巴之間有茶,更不知有非常好的茶。到七月廿九日考察結束,共訪談百餘位學者專家。其中多位專家學者都以秦巴茶葉有「高香」為傲。
他們指出,當地傳統主要生產綠茶,以「仙毫」為名,多次獲得國家級的評選金獎,我們一路品嘗過漢中仙毫、鎮巴仙毫、紫陽仙毫、安康仙毫…等,團員們都讚不絕口。
但「春茶貴得油」,仙毫綠茶採製成本和售價高昂,非普羅大眾日常所需。近年因機械化製茶技術全面進步,為解決採完春茶之後,夏秋兩季茶菁閒置浪費的問題,秦巴茶區從安徽等外省茶區進口製茶機械,也發展出良好的紅茶、白茶、黃茶生產工藝,售價比較平民化,卻同樣多次獲得金獎。尤其紅茶曾經獲得全國評選最高級別的「特別金獎」,令評審們和其他茶區專家們刮目相看。
秦巴茶區製出好茶的首要原因,在地專家們指出,當地茶園海拔高、緯度也高。海拔一千多米以上的茶園所產茶質,優於南方大部分高山茶區。
漢中著名作家伍宏賢指出,秦巴也有千年古茶樹。我們考察到安康市平利縣蔣家坪,有一株據說生長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樹齡約1400年。他還指出,城固縣張紀念館有出土銅器文字、宋代地理志都有記載漢中很早就有茶廠。
秦巴產茶成為貢茶,年代久遠,超乎一般人想像。文獻中有東晉常璩《華陽國誌.巴誌》所說:「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即茶的古名)、蜜…皆納貢之。」又載巴蜀於「戰國前已形成的歷史茶區」,以及「在秦漢直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另外,成於西周到春秋的《詩經》,在風、雅、頌三部分共有七處記述“荼”的詩句,如「周原朊朊,堇荼如飴」、「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三句,前兩句形容茶的甜味與甘味,第三句指出產茶成為農夫營生的一種產業。
這表示茶在宮廷與民間已經非常普及。這些記事,全都發生在漢人最早發展的中原或附近地區。
以上文字,一方面記載了巴蜀茶區於周武王時期就以茶進貢,二方面提到了產茶技術、飲茶生活等話題。如果不談以荼作藥用,飲茶文化可能在西周已然形成。秦嶺到巴山之間的陝南地帶,地理上西南為蜀、北接關中、東鄰中原地帶,由此而形成最早的產製、運銷、進貢到品茗的茶文化,應該是相當自然的
到了唐代,茶聖陸羽以《茶經》一書,將茶文化提昇到極高的層次,一直影響至今。當時許多文人屢有詩文提到飲茶之事,如王維《贈吳官》詩中有一句「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禦暑」,夏日炎炎當中口渴之時,怎能不喝上一杯好茶呢?
到了宋代,飲茶風氣傳到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韓國深受漢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影響,也有不同風格的茶道。
每個朝代都有茶葉需要向朝廷進貢。明代中後期,紫砂壺興起,更是品茗風氣大盛。全國各地不同茶區,到處都有茶葉產品需要進貢。所謂「紅黃綠白青黑」六色茶,都有愛好者。至少兩千多年的演進與影響,中華大地所涵蓋的各大小民族,又各有不同的飲茶習俗。
後來,大航海時代的西方人,從東方認識到了喝茶的好處,又將茶葉繁衍到世界各地,逐步發展到今天,地球上無數人都會喝茶,又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與習俗,演變成極為多樣化的飲茶文化。(2024.9.8.)
漢中所產紅茶
安康平利縣茶山;
安康市蔣家坪茶約1400年的古茶樹
拜訪漢中寧強縣茶王千山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有泉(左)
陝南秦巴茶區的綠茶
陝西南部秦巴區域圖(摘自百度AI圖片助手),上為秦嶺山脈,下為大巴山山脈。
閱讀: 130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