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7日綜合報導)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獲頒2024年諾貝爾醫學獎,兩人因發現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扮演之角色等方面的貢獻獲得表彰。
法新社報導,諾貝爾獎評審團指出,了解基因活動的調控一直是過去數十年來的重要目標。如果基因調控出錯,可能導致人體罹患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等嚴重疾病。
評審團指出:「他們的突破性發現揭露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原理,對包含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至關重要。」
70歲的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是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72歲的魯夫昆澤(Gary Ruvkun)則是哈佛醫學院教授。兩人分工合作,對1毫米長的線蟲「秀麗隱桿線蟲」(C. elegans)進行研究,以確定發生細胞突變的原因和時間點。
兩人在該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發現,即基因調控允許每個細胞只選擇相關指令;這些發現於1993年分別登於2篇文章中。
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預計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正式儀式中頒獎給安布羅斯和魯夫昆,包含證書、金牌及獎金支票;頒獎日期訂於諾貝爾獎創辦人諾貝爾(Alfred Nobel)的忌日。
今年首個諾貝爾獎項醫學獎7日在斯德哥爾摩公布,接著將於8日宣布物理獎,9日揭曉化學獎,10日公布文學獎。
備受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在挪威奧斯陸(Oslo)頒發的獎項,將於11日揭曉;經濟學獎則將於14日公布。
今年諾貝爾各獎項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若有數名得獎者共享獎項,他們將分享獎金。
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由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及美國醫學家魏斯曼(Drew Weissman)共同獲得,他們因為在mRNA疫苗研發方面的貢獻而獲表彰,且兩人都是2022年唐獎得主。
美2學者發現微型RNA獲諾貝爾獎 有望為漸凍症解凍
(中央社台北7日電)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為美籍學者安布羅斯及魯夫昆,他們發現微型RNA顛覆傳統生物學,開啟癌症、心臟、神經系統治療新紀元,台灣漸凍症治療研究就是奠定在這項發現之上。
諾貝爾委員會今天宣布2024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 Ruvkun)獲得殊榮,這2名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師承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同樣來自美國的霍洛維茲(Robert Horvitz)。
在台灣學者眼中,安布羅斯愛提問,研討會講者幾乎難逃這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好奇心;魯夫昆對科學嚴謹,但私下幽默風趣。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許翺麟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線上記者會說,安布羅斯、魯夫昆雖然不在今年預測得獎名單,但一直是科學界認定的得獎熱門。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俊安說,安布羅斯與魯夫昆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桂冠,是因為發現非常有趣的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1980年代的生命科學教科書告訴所有生物學家,細胞有一個潛規則「中心法則」,就是從DNA轉錄變成mRNA,再經轉譯作用變成蛋白質。
當時的生物學家堅信蛋白質才能控制細胞產量,RNA只是跑龍套的角色,直到這2名諾貝爾獎得主在2000年於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發現微型RNA,徹底顛覆中心法則。陳俊安說,微型RNA可調控細胞蛋白質多寡,在生長發育中是重要角色。
陳俊安表示,起初在結構簡單的線蟲發現,科學界並不認為微型RNA也會出現在高等脊椎生物,「但人類身上也有」,在演化上高度保留,意味著是身體重要存在,如今更被廣泛利用在各類疾病治療開發研究,其中,中央研究院發現微型RNA可評估漸凍症發病風險、新治療藥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張崇德說,小小區域21至23核苷酸就可以調控大量基因,這是微型RNA最大特色,不僅是抑制癌症重要靶點,甚至可能運用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及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疾病治療,抑制病毒、細菌類感染也都極具開發潛力。
現階段部分與微型RNA有關的腫瘤治療臨床試驗進行中。張崇德提到,單一微型RNA就可調控非常多基因,對人體是雙面刃,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其他基因,帶來嚴重副作用,非常多新藥研究因此終止開發,就算如此,仍無法抹去微型RNA是非常有潛力的藥物研發新星。
2024年諾貝爾生醫獎,由美國遺傳學家安布羅斯和魯夫昆獲得。
閱讀: 6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