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頭條新聞 简体  
林雲平

美國郵政出現髮夾彎 宣布繼續接收中國和香港包裹

2025年02月05日   維加斯新聞報

        (華盛頓5日綜合報導)川普總統宣布取消廣獲中國電商平台利用的「小額豁免」條款後,美國郵政管理局本已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及香港的包裹,但是今天立場又出現「髮夾彎」,宣布將繼續提供服務。
    路透社報導,美國郵政管理局(USPS)發布聲明稱:「美國郵政管理局正與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密切合作,以有效執行對中國課徵關稅的機制,並確保將包裹投遞的干擾降到最低。」
    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10%關稅措施已於4日生效,其中一項關鍵措施是取消實施已久的「小額豁免」(de minimis exemption)條款。根據規定,價值800美元以下的商品輸入美國可免徵關稅或特定稅項。
    取消「小額豁免」的措施將衝擊仰賴小額包裹取得迅速發展的廉價中國電商平台Temu和Shein等。
    關於4日生效的暫停接收包裹措施是否與川普下令取消中國包裹「小額豁免」有關,美國郵政管理局尚未就此置評。
    紐約顧問公司Supply Chain Compliance共同創辦人柯瑞(Maureen Cori)則表示,有關單位「確實完全沒時間就這項政策進行準備。我們真的需要政府指引,以了解如何在毫無預警、也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應對這種狀況。」

     (又訊)稍早,美國宣佈暫停接收中國、香港包裹,並自即日起生效。但事隔一晚,美國郵政又宣布繼續接收中國和香港包裹。個中關鍵耐人尋味。
    美國郵政管理局(U.S. Postal Service)是於美東時間4日晚間宣布,4日起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的國際包裹,直至另行通知。
    據先前報導,美國郵政管理局官網指出,這項變動並不影響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的信件及扁平郵件(flats)流通。
    當時官網並未說明這項措施是否與川普政府取消800美元的「小額豁免」(de minimis)條款有關,中國及許多國家透過該條款對美國輸入大量金額未達800美元的包裹而不必繳交關稅。
    川普1日簽署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課徵關稅的行政命令,當中包含暫停俗稱為「小額豁免」的第321條款(Section 321),川普在行政命令中要求,每一個國際包裹必須涵蓋詳細商品資訊、適用的關稅代碼及關稅金額。對中國所有商品再課徵10%關稅的措施已於美東時間4日凌晨0時起生效。

美半數「小額包裹」來自中國

    美國國會中國問題委員會2023年6月一份報告指出,透過「小額豁免」條款進入美國的所有國際包裹中,將近半數來自中國,《紐時》指出,美國每天約輸入300萬個包裹,這些包裹幾乎不受海關檢查及課稅,且多數來自中國。
    報導指出,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如今不僅要被課徵10%關稅,還將面臨先前完全避開的每一種類商品多重複雜關稅。
    美國聯邦快遞公司(FedEx)及美國郵政管理局運送大部分中國小額包裹,並且透過頻繁往返美中的貨機輸送包裹。

包裹太多壓垮美海關 調高免稅門檻:包裹量暴增10倍

    中國2大跨境電商SHEIN及Temu將廉價商品送往數百萬美國家庭。《紐時》指出,電子商務快速擴張長久以來讓美國海關陷入困境,2016年,海關人員就因為小額電商包裹太多,而說服當時的美國國會及歐巴馬政府,將須受海關檢查及課稅的包裹價值門檻,從200美元提升至800美元。
    調高包裹免稅門檻讓數百萬美國家庭從中國購買廉價商品,不過美國紡織業、服裝業者認為,這些廉價商品削弱他們的競爭力。
    2016年調高免稅進口商品金額門檻後,過去10年來,輸入美國的免稅小額包裹量暴增10倍。美國國會過去1年來持續激辯如何修改免稅包裹條款。

美國郵政出現髮夾彎 宣布繼續接收中國和香港包裹

閱讀: 7741

推薦閱讀

川普再拋震撼彈 與尼坦雅胡在白宮開記者會

川普下令設美國主權財富基金 可能用於收購TikTok

驅逐非法移民 川普擬援用「外國敵人法」

川普暫緩對墨西哥輸美商品課徵關稅 延期一個月

美國國稅局提供重要提示 讓報稅更輕鬆

美國國稅局向納稅人提供了六個提示,以幫助納稅人更容易提交 2024 年稅表。納稅人在

川普談關稅戰:為讓美國再次偉大 值得付出代價

李梅 徐豫蓉 劉蘊琦 李昭夏 恆興地產 Cindy zhou 吳維安 楊紅 無限地產 兄妹地產團隊 愛家窗簾 UPS Chinatown 區域中心 萬通貸款 文道律師事務所 蔡文偉聯合律師事務所 泛宇 陳冬玲 Windmill 兒童牙醫診所
新聞報微信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或由讀者提供, 如有問題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 維加斯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