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三月春分,刻成劉禹錫《陋室銘》,計81字共18方石章。
我刻《陋室銘》,是因為喜歡文章言簡意賅,是古文中最著名的一篇銘文;還因為劉禹錫是唐朝的作家和詩人,並是一個有擔當的知識分子。他曾參與變革,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那里生活清貧,居室簡陋。劉禹錫卻安貧樂道,志存高遠。
自讀書以來,劉禹錫的《陋室銘》我已數不清讀過多少遍,而且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以至於幾十年來有惑有釋,彌讀彌新。
我喜歡劉禹錫的陋室: "斯是陋室",無高山之名,無深水之靈,惟有主人"德馨"。陋室有階上苔綠、有簾下草青。陋室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陋室"'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在陋室"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此陋室有如"南陽諸葛盧",也似"西蜀子雲亭"。身居如此陋室,就是孔子再世,也會問:"何陋之有?"
我喜歡銘文中的楹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句話很多人有不同的解釋,大部分人認為"鴻儒"是飽讀詩書的人,"白丁"是沒文化的人。我的解讀略有不同:"鴻儒"是讀過書、有知識、有思想、有自己見解、不會人云亦云的人;"白丁"是指讀過書但無常識、有腦袋但不思考、有眼睛但不辨真假、會說話但全是廢話的人。我在刻石之時悟出了劉禹錫的"鴻儒"和"白丁"的差別,二者不是差在知識的多寡,而是差在做人的擔當:"鴻儒"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知識分子;反之,書讀得再多,仍然是個"白丁"。
千古銘文,名垂千古。刻完最後一方印章的最後一刀,紙質的《陋室銘》變成了玉質的金石,也完成了我年輕時的一個心願。
常鼐2025年春記於維城河西齋
閱讀: 8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