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成是由超冷縮和超高溫膨脹的矛盾產生了正負磁場粒子旋渦。從磁場粒子旋渦演化成微子旋渦,再從微子旋渦變成原子旋渦,又從原子旋渦生成分子旋渦,最後這些分子旋渦凝聚生成塵埃雲、團塊旋渦。塵埃、團塊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凝縮成了地球。地球形成後,大約經過幾億年或者幾十億年的時間,地球上的海洋、山川、河流和生物,才在風化和進化的過程中形成和產生。地球上很多事物的產生和形成,至今還處在各種各樣的假說中。其中最令人們難解的是地球上的一片片大沙漠是怎樣形成的呢?
人們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其次是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沙漠和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內夫得沙漠,以及中國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漠的最大特點是乾旱、多風、少雨。由於乾旱才能使風對沙的運動起作用。風可以把沙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並且把它堆積成高高的沙丘和遼闊的沙漠。可以說風和沙結下了不可分割的“良緣”。在地球上沙的產生和沙漠的形成,一定要在地球上的大氣和水生成之後,不過當時地球上還沒有生物,植物和動物。因為沙是靠風和光的風化才能產生出來的。如果當時有了植物就會影響沙的運動,阻礙沙漠的形成。地球表面的岩石、花岡岩經過太陽光的熱能量輻射產生了熱膨賬,又通過冰雪的襲擊形成了熱脹冷縮的運動,在這種運動的作用下,使岩石和花岡岩破裂,時間久了,可以使岩石變松變細,又經過風吹,把細的石粒吹了出來,產生了風沙。大約經過幾億年或者幾十億年,風把這些細沙不斷地吹到一起形成了沙丘、沙漠。一般細沙都是由高山峻嶺表面的岩石風化而成。風把山嶺上的沙吹到一起聚集起來,形成了沙漠。在地球上以一年四季來說,從南極吹來的風比較多,平均風力也較大,人們常稱之為“南風”。地球上沙漠的周邊,特別是南部大都有大山嶺。例如中國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的南面有祁連山和東邊有賀蘭山。西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面有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在印度的印度大沙漠的西南面有印度半島沿海的西高止山脈和東高止山脈。在澳大利亞的大沙漠和維多利亞大沙漠的東南面有大分水嶺和科百阿斯科山。這些山嶺、山脈對沙漠的生成都有很其重要的作用。山嶺上的岩石一般都是白色的岩石和白色的花崗岩為最多。風化生成的細沙都是白色,所以沙漠的顏色都是白色細沙形成的原因。可是單靠山嶺岩石風化而形成沙漠也是不能足夠的。並且有一些大沙漠的南部或者周邊都沒有什麼大山脈,這又怎樣解釋呢?好像在非洲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它的南部和周邊都沒有大山脈,要形成這麼大的沙漠,這些細沙又是從何而來的?我們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呢?
我們從太陽系的原始旋渦說起吧!當太陽系處在原子旋渦時期,大部分的原子經過冷縮產生了大量的矽分子,矽分子再組合成矽團塊,最小的跟沙漠細沙一樣。在哪時期這些細沙彌漫於整個太陽系旋臂中,由於細沙品質相同,在太陽系旋臂中處在同一個層次上,形成沙塵層,並且隨著太陽系大旋渦運轉。在沙塵層中有很多混雜在一起的小團塊,這些小團塊有自身的旋轉運動和中心引力,把接近它的沙塵吸引過去,形成了沙塵團。沙塵團越卷越大,形成了大沙團。由於沙塵團的中心密度不大,加之沙塵粒子細小,沙團的旋轉運動不會產生大的碰撞摩擦而發生高溫能量,這樣沙塵團不會熔化凝聚成緊實的球體,所以這些沙塵團都很疏鬆。當太陽系中的行星相繼形成後,把這些沙塵團吸引到行星上。地球軌道是沙塵團最集密的軌道,所以較多的沙塵團都被地球吸引到地球表面。這些沙塵團經過風化分散變成了散沙,也難怪在地球上,人類的語言中傳下這樣一個詞語“一團散沙”。除了天然的沙團落在地面上形成沙漠外,人類又怎能懂得“一團沙”來呢?也許是天賦給人類留下來的一種概念吧!
這些沙團被吸引到地面上,有些著陸在高山上,風化後被風吹到平原上形成沙漠,有些被雨水沖進了河流、大海中,形成河灘和海沙灘,或者有些直接落到原始沙漠裡增加了沙漠的厚度和寬度,形成大沙漠。有些沙漠中至今還留下大小不等的沙團核心。由於核心部分比較緊實,不容易一下子被風化掉,因此就遺留下來。在非洲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有可能是被地球吸引力吸引的大量沙團造成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