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物體的動能與電、磁沒有必然的聯繫。然而,情況未必如此。
光子沒有靜止品質,它的能量是純粹的動能;而光子又是一種電磁波,它的能量也可認為是純粹的電磁能。電磁波的能流密度向量S與電場強度E、磁場強度H之間存在著向量關係:
S=E×H (1)
大家知道,光子的波粒二象性關係適用於一般的實物。那麼,其向量關係(1)是否也適用於一般的實物呢?這個問題似乎有點不倫不類,其實很值得深究。拿導線切割磁力線產生感應電動勢來說,導線的運動方向、磁場方向和感應電動勢的方向,這三者之間的向量關係,符合(1)式。其他有關動態的電磁感應,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於是,本文提 出如下的假設。
動能量子假設:實物的動能由微觀的動能量子構成,每一個動能量子都滿足向量關係:
s=e×h (2)
其中s、e、h分別為動能量子的能流密度、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一個運動物體包含無數動能量子,它們的s的方向一致,其向量和S為該實物的動能流密度向量,而e和h的分佈,對於電磁中性的物體來說,在與S垂直的平面上各向同性,不呈現明顯的電磁性;當運動物體自身或外界存在電、磁場時,e和h的分佈將會受到感應而發生變化。
運用動能量子假設,洛倫茲力的成因可以這樣描述:帶有電荷q的粒子,以速度v運動時,形成了一定數量的動能量子,它們都滿足關係式s=e×h,且所有s的方向一致,其向量和S為該粒子的動能流密度向量;而e和h的方向,在與S垂直的平面上各向均勻分佈,向量和都為零。當存在磁場H時,h的方向重新分佈,使其和為-H,於是,在與S和H垂直的方向上出現了感應電場E,E×(-H)=S’(S’小於等於S,且只有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取等號,因為這時動能量子成了光子)。感應電場E作用於電荷,就產生了洛倫茲力。
洛倫茲力F=qv×B,這力是感應電場E的作用,即F=qE,那麼,
E=v×B (3)
帶電粒子的運動滿足(3)式,而電磁波或光子也滿足(3)式,這顯示了動能量子假設的合理性。
動能量子假設意味著:實物的動能是隱性的電磁能。為什麼這樣呢?這涉及到真空的奧妙。真空不空,其中存在著真空態的物質——乙太[1]。任何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進行著電磁輻射。可見電磁激發是乙太的最基本的激發。在一個運動物體的周圍(它自身的引力乙太場中),乙太會有一定的電磁激發,而形成一個個動能量子,它們每一個都滿足(2)式,其向量方向會隨著外界的電、磁場而變化。當中性物體在無電磁場的真空中作勻速運動時,所有的e和h的方向,在與S垂直的平面上各向均勻分佈,向量和都為零。一般帶電或磁的物體運動時,有可能既發出顯性的電磁能,即電磁波;又具有隱性的電磁能——動能。
動能量子假設表明:速度、電場、磁場三者相互垂直;有速度,有電場,必有磁場;有速度,有磁場,必有電場。單極效應就是有速度,有磁場,必有電場的一個例子。
所謂單極效應是指運動磁體的電感應現象。當一個軸對稱能導電的磁體,以等角速度轉動起來後,用靜止的導線滑動接觸連接轉軸和磁體的外表面構成一個回路,就有一個穩定的電流通過。怎樣解釋這單極效應,歷史上曾有過爭論。法拉弟認為,磁體轉動時,磁力線不隨之運動,這樣,磁體上的徑向導體會切割磁力線產生感應電動勢,造成了回路中的穩定電流;韋伯的觀點則相反,他認為磁體轉動時,磁力線也隨之運動,運動的磁力線切割靜止的導線,導至穩定電流的產生。對這二種不同的觀點,歷史上沒有作出判斷,並認為經典電動力學不能解釋單極效應[2]。根據動能量子假設,只要有速度,有磁場,就必有電場,三者相互垂直,就會在導線中產生感應電動勢,而不用考慮導線是否切割磁力線。
實際上,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單極效應裝置:地球的磁場、自轉方向和大致上垂直地面的電場三者構成了正交的向量關係。
那麼,電磁中性的物體是否有可能通過特殊的運動方式“激發”出電磁場來呢?看來這是有可能的。我們發現:近似地,太陽系裡,幾大行星的磁矩,與它們的軌道動能的平方成正比;與其自旋週期的平方成反比[3]。
參考文獻
[1]、胡昌偉,可壓縮性乙太論,現代物理, 2017, 7(4): 112-133. https://doi.org/10.12677/mp.2017.74013。
[2]、張元仲,狹義相對論實驗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pp.99-101。
[3]、Hu, C.-W. (2012) Vacuum, Space-Time, Matter and the Models of Smarandache Geometr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Pp223-224. viXra:1207.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