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2日到訪台灣後,中國就立即宣布從8月4日到7日,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演訓行動,除了組織實彈射擊外,也完全阻斷了台灣的交通,引發台海緊張局勢。英國頂級軍事智庫專家認為,若中國與台灣爆發戰爭,其規模將遠超烏俄戰爭,但中國所面臨的風險會更大。 據《每日郵報》報導,曾在兩岸三地從事外交工作超過20年的英國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RUSI)的高級副研究員彭朝思(Charles Parton),在分析台海目前的局勢後指出,中國對裴洛西高調訪台一事反應激烈,因為裴洛西此舉形同於將台灣視為一個國家,而這是中國並不樂見的。 他補充,「裴洛西是眾議院議長,同時又是美國總統第2順位繼承人,因此中國肯定會對其訪台一事感到憤怒。 4枚導彈飛越北台灣上空 對於中國大陸4日的常規導彈演習,日本防衛省4日發布消息指出,當日下午3時至4時左右,這一小時之內,大陸發射9枚常規導彈,其中5枚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水域(EEZ)。而據防衛省示意圖顯示,其中有4枚常規導彈的軌跡被判斷為飛越台灣本島上空。這4枚皆是從大陸福建沿岸發射,飛行距離約500-550公里。 日本防衛廳公布,中國似乎在今天 15:00 到 16:00 之間發射了9枚彈道導彈。其中五枚被推定降落在日本的專屬經濟區(EEZ)。 根據央視報導也證實,解放軍常規導彈首次穿越台島,穿越愛國者導彈密集部署的空域,精準打擊目標。詳情如下。 1.14時56分左右,從福建沿海起飛,飛行約350公里。 2.14時56分左右從中國內陸發射,飛行約700公里。 3.15時14分左右,導彈從中國內陸發射,飛行約550公里。 4.15時57分左右從浙江沿海發射,飛行約350公里。 5.15時57分左右,從浙江沿海發射,飛行約650公里。 6.16時05分左右,從福建沿海起飛,飛行約500公里。 7.16時05分左右,從福建沿海起飛,飛行約550公里。 8.16時08分左右,從福建沿海起飛,飛行約500公里。 9.16時08分左右,從福建沿海起飛,飛行約550公里。 日本防衛廳分析,(1)在中國公布的與那國島西北偏北的訓練區域內的日本專屬經濟區外,(5)至(9)在中國公布的波照間島西南,推定已登陸在日本專屬經濟區的訓練區內。此外,推測(6)至(9)飛越台灣本島。 假設第(2)項和第(3)項降落在中國宣布的台灣西南部訓練區域,第(4)項降落在中國宣布的台灣北部訓練區域。 彈道導彈已被投放在日本附近海域的訓練區,包括日本的專屬經濟區。 日本防衛省和自衛隊將繼續盡一切努力收集和分析信息,並進行預警和監視。 根據央視報導也證實,解放軍常規導彈首次穿越台島,穿越愛國者導彈密集部署的空域,精準打擊目標。 美應對中國軍演 複雜性高於1996台海危機 中國宣布從8月4日至7日在台灣周邊實施軍演,作為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的回應。對比1996年台海危機時美軍航艦直接穿越台海,美軍應對這次共軍演習複雜性大增。 「華盛頓郵報」指出,1996年3月7日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J. Perry)獲報,美國空軍RC-135偵察機與海軍巡洋艦邦克山號(USS Bunker Hill)監控到3枚共軍M-9彈道飛彈從華南山區射向台灣,1枚落入基隆外海、2枚落入高雄外海,彈著都在台灣兩大主要海港的航道。裴利當下覺得有爆發戰事的風險。 ● 回顧96危機 共軍飛彈對台外海「交叉射擊」 裴利看到共軍一南一北朝台灣射彈的情報,馬上想起當年在陸軍砲兵單位服役時的經驗。他用砲兵術語指出,中國顯在對台「交叉射擊」(bracketing),是一種在直接攻擊前的歸零技術,直言共軍此舉魯莽、不可接受,還首次用上「後果嚴重」等詞彙。 當時的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沙利卡希維里(John M. Shalikashvili)在極機密簡報時說,共軍正著手4階段對台軍演,包含戰略飛彈試射、在台灣海峽南端東山島演練奪取海空優等,兩棲車輛在福建平潭島演習搶灘。美國海軍情資研判,選在平潭島是因地形與台灣相近。 沙利卡希維里研判應可排除共軍大規模犯台可能,畢竟共軍仍缺乏登陸能力,但其他一切均告不確定。裴利主張堅決示警中方,美軍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航艦戰鬥群已在台灣東北方320公里,建議加派尼米茲(USS Nimitz)航艦戰鬥群也獲准,成為繼1958年八二三砲戰以來美軍在台海最大一次集結任務。 在檀香山,當時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普魯赫(Joseph W. Prueher)下令成立「危機行動小組」,24小時協調情報與海空任務。 一名五角大廈高層官員說:「當時非常緊繃,我們一連好幾週都是徹夜工作,準備作戰計畫、選項,情勢很駭人。」
© 維加斯新聞網和維加斯新聞報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隱私權政策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vcnn.com Software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