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新華社報導,中共第3代領導人、前總書記江澤民30日中午12時13分在上海病逝,享耆壽96歲。他曾執掌中共黨、政、軍系統共橫跨15年,但政治勢力已幾無所存。 江澤民1926年8月17日出生於江蘇揚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當選中共中央委員會書記,同年出任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 1990年3月,江澤民接下中國中央軍委會主席,1993年當選中國國家主席,自此黨、政、軍全面掌控,成為中國大陸第三代領導人,領導中國大陸長達10年時間,直至2002年後逐步交棒給胡錦濤,2005年3月正式卸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退休後江澤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上海。 江澤民最主要的政治理論為「三個代表」,被認為是推動中共轉型的主要理論基礎。但他在2002年召開的中共第16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決定保留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兩年後卸任。此「扶上馬、送一程」作法,引來戀權干政議論。 對台方面,江澤民提出「八點主張」,並促成兩岸白手套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首度會晤,並展開事務性協商。但在他任內,也曾因想要影響台灣首屆總統大選,引爆1996年台海危機造成兩岸關係停滯多年。 中共每次集會上,江澤民是中外媒體最喜愛尋找的前領導人身影,其健康狀況一直受到中國各界關注。2022年10月初,中國網路流傳江澤民與夫人王冶坪端坐在祝壽花籃前的照片,兩人顯得蒼老但氣色尚可,但無法確定是否為今年的照片。 江澤民最後一次出現在公開場合,是2019年中共「國慶」70週年慶典上,此後,無論是2021年中共百年黨慶、2022年中共20大等,江澤民都缺席。 與此同時,習近平在2012年底接任中共總書記後,從地方到中央大力提攜自己人,政壇上「江派」或江澤民代表的「上海幫」勢力也早已消散。 江澤民逝世獲中共高度評價 天安門外使館降半旗 中共官方發表「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宣布,前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罹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在今天中午12時13分在上海病逝,享壽96歲。 中共中央同一時間公布江澤民治喪委員會名單,由總書記習近平擔任主任委員,其餘現任及離任中共高層為委員。並以治喪委員會名義宣布,自今天起到江澤民追悼大會舉行日止,北京天安門、新華門、人民大會堂、外交部和香港、澳門中聯辦、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 同時,香港、澳門中聯辦、駐外使領館將設置靈堂,接待港澳地區和駐在國弔唁。依慣例,中方不邀請外國政府、政黨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團或代表赴中國參加悼念活動。 在「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中,江澤民被評價為「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傑出領導者,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成為中共對其一生的定論。 「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以「極其悲痛」形容江澤民的逝世,並在開頭以「我們敬愛的江澤民同志」稱呼他。並指江澤民的逝世「對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黨中央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化悲痛為力量,繼承江澤民同志的遺志,以實際行動表達我們的悼念」。 這份「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全文從青少年時代起歷數江澤民的生平,重點並放在他1989年接任總書記後的時期。其中提到,1989年春夏之交「我國發生嚴重政治風波」,江澤民「有力維護上海穩 定」。同年在13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同年的13屆五中全會決定他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至於江澤民2002年卸任總書記時並未同時卸任軍委主席一事,文中描述,從當時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防和軍隊建設任務繁重考慮,中共16屆一中全會決定江澤民留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此後江澤民「全力支持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工作,盡心盡力履行黨中央交付他的職責」。 文中說,2004年江澤民「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又主動提出辭去中共中央軍委和中國國家軍委主席職務,「充分體現了他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深謀遠慮」。 但文中不忘強調,一定要更加自覺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文末提到,一定要努力學習「三個代表」思想,「學習江澤民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風範,學習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團結奮鬥」。「江澤民同志永垂不朽」。
© 維加斯新聞網和維加斯新聞報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隱私權政策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vcnn.com Software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