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新聞 > 城市新聞 | 閱讀量: 32,538 |
侨述十年 丝路有约王海林:深耕国际会展行业,让中国品牌闪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2023/10/16 維加斯新聞報
| |
2000年,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一股“外贸热”席卷祖国大地。彼时,大学刚毕业的王海林来到阿联酋寻求发展机会,专业主修外贸英语的他将目光瞄向国际贸易。
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在新的节点上,“老兵”王海林回望在国际会展行业深耕的22年,累计帮助了8万多家中国企业进入中东和非洲市场;打造自有展会品牌“中国贸易周”,推广“中国制造”,改变了当地人对中国产品的刻板印象。
如今,他的会展事业步入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的展览以不断创新的形式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以下是他的自述。 2000年,我初到阿联酋,那时的中国掀起了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而产生的“外贸热”,加上主修的是外贸英语,所以我把职业锁定在国际贸易方向。 刚开始并不顺利,一年后我入职的公司就濒临倒闭,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是:我该何去何从? 考虑到在阿联酋的一年,和当地人、当地政府打交道积累了一定的人脉,我决定还是留在阿联酋。我发现当时包括阿联酋在内的中东地区石油产业兴盛,但制造业基础薄弱,当地人对各种轻工产品需求旺盛,而此时的“中国制造”正处于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走出去”的少之又少,他们有这个意愿,但大多碍于繁琐的审批程序和对中东的刻板印象而踌躇不前。 针对这个痛点,我想是不是可以当一座桥梁,为这些有意愿出海的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从办理护照、签证到做海外调研、评估,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抓住这个想法后我就着手准备,和团队创立了中东国际展览集团。第一年起步艰难,只有十几家中国企业来国外参展并顺利签单。还记得那是首次组织中国企业出海参展。2001年在迪拜汽车配件展筹备阶段,我发现这个知名展览并没有中国企业报名。凭借以往积累的客户经验,我着手联络国内汽配企业,介绍“短期出国参展,长期海外订单”的模式,不少负责人被这个想法打动,最终有7家中国企业确认参展。 在策展过程中,我采用“一站式服务”的业务模式。7家企业的参展人多数没有出国经历,从护照、签证、登记到接机、食宿等,我需要全程协助;从汽配展品的物流到回运,我需要沟通;从展览的展位布置到展会现场的翻译,我也需要负责。 这样事无巨细的奔波,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能力的证明。看到2002年春天展览开幕,许多参会者对中企投来好奇的目光,纷纷询问产品信息、驻足观看,再看到中企人员信任的眼光,我坚信了用行动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20多年来,面对系统性的会展工作,我们从前期策划、招商,到过程中的物流、出境签证,再到现场的布置,甚至包括结束后的跟踪反馈,环环相扣,步步不能出错,就是最大的难度。 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解决了资质合规问题,随后在市场调研中让客户充分信任,认真办好每一场活动。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口口相传,才得以创立良好口碑。 作为中东地区第一家中资展会服务商,现在我们已成为阿联酋、沙特、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阿曼、埃及等国多个知名展会的中国独家代理。这是一项创造性工作,更是十几年时光的沉淀。 今年是我离开家乡江苏的第23年,也是深耕国际会展行业的第22年,也算是这个行业的“老兵”了。我想把这份对行业的观察,与这个时代结合,转化为爱国的行动。 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继承和发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我的事业有了与时代双向互动的机会。我决心带领团队创立自己的会展品牌,帮助中国企业把优质的商品推广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贸易周(China Trade Week)”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初创时,我们面临很多质疑。最现实的是,中国的展览行业起步晚,欧美国家几个老牌产业已经走了100多年了,我们要走出国门、在国外成熟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个难题。 在国际市场运营时,也面临三大核心问题:文化交流差异、签证和物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活动就没法推进。 好在我们搭上了“一带一路”倡议这班列车,签证和物流问题随着互联互通的推进迎刃而解了。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弥合文化差异上,我们的工作在不断深入。 2015年,在中东的业务逐渐成熟后,我开始布局非洲市场,第一站选取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肯尼亚。 在当地的调研中,我发现虽然已有很多中国商品进入了非洲市场,但是当地人对中国商品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产品档次低、质量差。背后的原因是当地采购商一味追求利润,低成本、高销售残次品,因此对中国产品的偏见随处可闻。 针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中国贸易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境外采购商在这个平台直接和中国供应商进行生意洽谈,省去中间商环节。 除了核心的产品展示和贸易洽谈,我们也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书法文化作品、非遗作品,在贸易周中展出。在潜移默化中,我们也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2022年来,国际会展活动服务了8万多家中国商客,其中“中国贸易周”十年来的活动,占整体的35%左右。由点到线,“中国贸易周”在阿联酋、肯尼亚、加纳、埃塞尔比亚、摩洛哥、南非、阿曼等国家落地,并计划复制到更多国家去,有望在10年内实现有办展条件的中东非国家全覆盖。 阿联酋是干事创业的福地,是创新合作的热土,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广大在阿的华侨华人满怀创业激情,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展现出中华儿女的时代风采。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在阿侨胞建立“联防联控联保”机制,发起“扶危纾困”行动;斋月期间,积极参加慈善捐款等公益活动,深入劳工营地发放开斋饭,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侨团影响力,增进了中阿友谊。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深受影响,一边在阿联酋这片热土兴业发展,一边牵挂着故土家园,尤其是故乡江苏的发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导致江苏的进出口数量不同程度下滑,在这种时刻,我们华侨多了一份责任。 公司的技术团队以多年累积的近70万中东非线下展商、采购商数据库为基础,迅速开发出了“展贸通”线上云平台。 该平台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数字化形式对展商品牌及产品进行展示,并根据算法描绘精准画像,对访客数据进行展后营销追踪,对接上即时通讯、视频会议预约等多种洽谈模式。 “展贸通”线上云平台将线下模式搬到线上,但大家一开始看不到实体物件,不敢直接下单,后来因为一些线下展览企业对我们公司的信任,才一个带一个纷纷参与,逐步获得大家的好评。 “展贸通”这个数字化服务平台,也助力了江苏企业与国际商业环境再度接轨,让“云展示”“云洽谈”“云对接”等成为现实。 这些举措的成功实施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阿联酋将会持续发挥“一带一路”重要通道作用,助力江苏稳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机遇,不断拓展江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 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也提出一些畅想:一是把握阿联酋及中东非发展大势,做强自身外向型出口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专业优势,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二是发挥自身“桥头堡”“排头兵”作用,深耕当地优势资源,拓展为中小企业服务水平;三是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积极促进与共建国家文化相融、民心相通,讲好“一带一路”成功故事。 此外,我将继续拓展“中国贸易周(China Trade Week)”市场,带领和引导更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过去的20年已成为历史,未来到了关键时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新形象。 【编辑:池佳 审核:郑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