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新聞 > 城市新聞 | 閱讀量: 215,053 |
船政:见证百年中法文明交流2024/07/30 維加斯新聞報
| |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建船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专门负责海防近代化的国家机构。 造舰船、办教育、育人才、兴海军、试飞机,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和航空工业的摇篮,是近代中国造船工业的先驱,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端,是近代中国培养科技人才、产业工人的基地,成为了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自强之道、复兴之路的重要实践地。 时光荏苒,百余年后,一个法国人的塑 像何以与船政大臣沈葆桢、海军将领邓世 昌并列,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于19世纪中叶来到中国,不仅在船政传授造船航海之术,更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中法两国的友谊,从船政开始。 让我们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园区,体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船政精神,聆听中法友谊的动人篇章。 近年来,船政工业遗存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活化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原则,使船政原址得以整体活态保护,分为大博物馆片区、罗星塔片区、马限山片区、官街片区、港口片区五大片区,组成了中国船政文化园区。 大博物馆片区是中国船政文化园区的核心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轮机车间、绘事院、铁胁厂、船政格致园都在此片区。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由原马尾造船厂综合仓库改造而成。博物馆从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生动讲述中国向海图强的“船政往事”以及百年薪火相传的船政精神。 回溯至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创办船政,日意格受聘担任要职,他不仅组织并管理着外国技术团队,还积极传播造船术与航海知识,更力促船政学子远赴法国、英国深造,培养了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外交等人才。 船政诞生展区的内容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长廊,通过明晰的时间脉络、详尽的文字图片解说与文物展示,加之船政厂区沙盘的全景再现,使我们领略到船政创办的坎坷与不易,以及先驱们矢志不渝、励志报国的崇高精神。 船政制造展区则是 一场不折不扣的科技与 工艺盛宴,一艘艘设计精密的舰船、飞机模型展示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步入船政文化展区,仿佛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船政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厂重获新生,改革与创新并行,船政文化得以延续与发扬 。 走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行走在园区内,红砖墙体、青石压檐的两层建筑映入眼帘,这座建于1867年的轮机车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是船政制造蒸汽机的车间。 轮机车间楼上,是专研船舶图算设计的绘事 院,其内部采用典型的法式装修风格。 从这里走出了数十位近代船舶设计师, 时至今日,你仍可以在此看到各种造船 的图纸和舰船蓝图、模型。 船政格致园由船政学堂、船政衙门、官厅池等景点组成,游览其中,还能瞥见当年船政的辉煌。 古色古香的船政衙门,是曾经船政机构的政治枢纽,尽显庄严肃穆。 1867年,中国第一所船舶、海军专业学校“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在此创办,培养了严复、魏瀚、陈季同等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外交、教育及社会科学人才,魏瀚、陈兆翱等众多优秀学子还赴法国、英国留学深造,是中法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话。 漫步学堂,一间间教室仿佛还留存着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努力的壮志豪情。 船政历史上重要的生产车间——铁胁厂,现如今被保护在透明的玻璃外层下,内部坚固的钢梁依旧清晰可见。 场景再现的雕塑和多媒体互动设备 还原了工人们自制铁胁和飞机装配车间的场景, 展示着机械制造的复杂流程。 280米长的“船政时空隧道”以浮雕、壁画、船模等形式展现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文化与近代的船政文化。 马尾地处闽江下游,自古就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海港。 环境清幽的罗星塔公园里,罗星塔高高耸立,该塔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标绘在郑和航海图上,也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 建成于1893年的船政一号船坞,静静依偎于江畔。作为船政建造的首座大型船坞,民国时期福州船政局将其命名为一号船坞。 它们见证了马尾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这片土地上永远熠熠生辉的珍宝。 船政文化是福州的文化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不断激励着我们追求进步与突破。它也是中法友谊的珍贵见证,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
| ||
| ||
| ||
| ||
| ||